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舆情

关口前移数字赋能,上海长护险评估探索升级

2021-01-21 09:54     文汇报

“阿姨,洗澡洗头需要人帮吗?穿衣如厕能独立完成吗?”昨天,72岁的罗阿姨赶了个大早,到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自己申请长护险。

上海长护险制度全面试点已三年,为上海逾50万失能老人提供了生活照料和日常护理,深受失能老人好评,与长护险密切相关的评估服务机构也正迅速成长。在长宁区医保、卫生部门通力合作下,长宁区率先探索“长护险失能老人评估”升级版,将社区事务中心受理的评估申请前移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去年5月,上海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专窗专人”,为申请评估的老年人提供长护险相关政策咨询、受理。

记者了解到,截至去年7月,长宁区1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全部开设长护险受理窗口,通过优化流程、数字赋能等方式,长护险评估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公正,让符合标准的失能老人享受到这项利好政策,得到应有保障。

关口前移,长护险评估与社区医生健康管理工作相结合

长护险涉及申请、评估、服务、结算四个环节,其中申请和评估环节至关重要。

接到罗阿姨的申请,医生第一时间调出她的健康档案,进行预评估。此后又通过平板电脑,为罗阿姨详细介绍了长护险相关政策,并让她进行自我评估。

“自我评估结果会自动反馈到医生手中,既对老人的情况有预判,也让老人对长护险有了更清楚的认知,包括骗保等行为的危害。”长宁区江苏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沈晔告诉记者,目前窗口接待人员和医护均已接受长护险相关政策培训。很快,评估有了结果。“阿姨,不好意思。您的自评分数未达标。虽然您有一些老年慢性基础疾病,但综合考虑,您尚不符合‘自理能力受限’这一评估要求,因此暂不予受理。”听到医生的解释,罗阿姨表示理解。

上海复宁长期照护评估指导中心主任杨军介绍,上海长护险失能老人评估工作的重心一直落在“两个确保”上,即确保评估结果的公平公正和确保长护险制度的可持续发展。将长护险评估申请从社区事务中心前移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关口前移,让社区医生的专业作用得到充分发挥,使长护险评估和社区医生健康管理工作更好结合。

“此举不但缓解了社区事务中心窗口压力,而且有效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疗专业性,由专业人员查阅老年人病史、查看电子健康档案及老年人自评结果,更全面客观地掌握老年人身体状况。”杨军补充道,对于符合失能等申请条件的老人,在受理同时,一并告知上门评估具体流程,为后续上门评估工作做好铺垫。对于不符合失能等申请条件的老年人,工作人员也给予耐心劝解。

数字赋能,不断推进长护险评估精细化管理

除长护险评估申请改变外,上门评估也有了新变化。长宁区医疗保障局副局长朱灵芳介绍,长宁区上门评估工作采取社区医生和护士两人上门评估。

“医护对于社区居民的情况比较熟悉,而且,居民对自己熟悉的社区医生和护士更信任,评估结果也更接近评估对象的真实失能状态。”朱灵芳说,通过数字赋能,长护险评估精细化管理不断推进,评估结果也更客观公正。

昨天,记者在长宁区江苏路街道居民李奶奶家里看到,社区医护化身评估员,正上门为老人评估失能状态。

在老人知情同意的前提下,通过评估机构提供的手机端评估工具和记录仪,评估员将采集的数据第一时间上传到云端等待机评结果,评估各个节点、全过程都将得到全程记录,保证评估过程的可检查、可追溯、无疏漏,也为后续评估可能产生的争议提供客观依据。

对于评估结果,上海已建立社区公示制度,既有线下,也有线上的公示。比如,长宁区通过“长宁长护公众号”,公示每次评估,申请老人也可以通过公众号进行个性化查询。评估完成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还可以通过可视化看板关注评估工作中的各项重点指标,便于全面掌握评估的质量。

据悉,上海医保部门将会同卫生健康、民政等部门,通过优化流程,在数字化转型中持续推进评估精细化管理,推动评估全过程公开透明可查,接受社会监督,让长护险评估“升级版”更加科学规范、公平公正。(李晨琰)

【责编:倪珺】
原标题:关口前移数字赋能,上海长护险评估探索升级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