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报道 不仅追求经济发展的高质量,更注重人民生活的高品质,浦东正加快将宏伟蓝图变为实景画。在8月20日举行的“实干绘答卷 接力新蓝图”上海“十四五”规划成果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浦东新区的一组数据格外引人注目:5项关键经济指标全部迈入万亿级,标志着这片改革开放热土再次实现历史性跨越。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浦东坚持“干字当头、奋力一跳”,拼经济、闯改革、搞建设、惠民生,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稳中有进。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8%,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0.5%,规上服务业营收增长5.9%,实到外资增长36.1%,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0.5%,新设企业数增长28.1%。
锐意进取,锻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齐头并进的5个“万亿”彰显了浦东在改革开放道路上的坚实步伐。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李政介绍,浦东2024年地区生产总值1.78万亿元,是2020年的1.34倍,占全市32.9%;规上工业总产值1.32万亿元,是2020年的1.27倍,占全市33.6%;规上服务业营收1.25万亿元,是2020年的1.61倍,占全市21.2%;货物进出口总额2.61万亿元,是2020年的1.25倍,占全市61.1%;线上商品销售总额5.88万亿元,是2020年的1.34倍,占全市37.3%。
数据的突破绝非简单的数字累加,折射出的不仅是规模的持续扩张,更是质量的不断跃升。浦东三二一产业融合发展,工业占比稳中有升,2024年为22.1%,比2020年提高0.2个百分点;知识密集型产业快速发展,从占GDP比重看,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提高2.1个百分点,达到10.3%,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提高0.7个百分点,达到4.5%;工业产值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从48.4%提高到53.6%。
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生物医药研发用物品进口等试点,让浦东化解大批量生物医药特殊物品进出境堵点,推动生物医药“源创首发、走向世界”,研发成果进入爆发期。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浦东新区区长吴金城介绍,浦东现有在研管线近2000个,其中一类新药800多个;“十四五”以来获批国产一类创新药23个,国产创新三类医疗器械27个;今年获批一类新药6个,占全国14%。
繁荣的市场主体,则为浦东积蓄着充沛的发展后劲。从2021年起到今年6月底,浦东累计新设市场主体21.9万户,实际利用外资436.4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4万亿元,年均增长10.3%,民间投资年均增长14.2%。
改革引领,构建高水平发展生态
坚持以国家战略为牵引,浦东近年来全力推动《引领区意见》《浦东综改试点》《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落实落地,3项国家战略任务总体落地率达到93%,形成了一批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成果。
浦东新区发改委主任肖林介绍,目前,《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80条任务基本落地,77条试点经验向更大范围复制推广。
要素市场化改革方面,浦东推出25个新建产业项目应用M0政策,实现生产、研发等功能混合配置;成立上海数据交易所,挂牌数据产品近5500个,年交易额超50亿元;推动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已向社会开放近400个政府数据集;探索创新“隔墙售电”机制,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实现就近交易。
商事制度改革方面,“一业一证”改革从“单一业态”到“融合业态”拓展,累计核发行业综合许可证1.7万余张;“准营承诺即入制”核发许可证超5000张;“市场主体登记确认制”改革惠及企业19万户;3.7万户企业通过经营范围登记改革新政受惠。
发展为民,书写现代化城区典范
城市发展的最终目的是提升人民的生活质量,浦东在这方面同样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过去五年,浦东努力做到“财力有一分增长、民生有一分改善”,财政民生投入占比保持在46%以上,“十四五”累计投入3742.2亿元。
浦东一手抓补短板,积极推进“两旧一村”改造,让无数居民受益;一手抓提品质,建成开放上海博物馆东馆、上海图书馆东馆、浦东美术馆、浦东足球场、前滩太古里等一批新地标,建成37个乡村振兴示范村、54个美丽乡村示范村,城市面貌焕然一新。
“十四五”以来,浦东新建3.06万亩林地、1370公顷绿地,新增150座公园,总量达到203座,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3.4平方米,中心城区公园绿地基本实现“500米服务半径”全覆盖,让市民出门即可亲近自然;空气质量、PM2.5 年均浓度、地表水环境质量等指标不断优化。居民沐浴在更加健康舒适的环境中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