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石化冬奥会“火种护卫队”:跨越万里 守护圣火

2022-01-19 12:0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倪珺 “我和我的祖国一刻也不能分割,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赞歌……”去年10月20日上午,悠扬的歌声回荡在北京首都国际机场上空,奥运火种穿越7600多公里,终于回到了北京。

捕获

富小青在现场检查火种灯。 上海石化供图

现场拆除燃料瓶。上海石化供图

胡晓在现场拆除燃料瓶。上海石化供图

作为冬奥会“火种护卫队”的成员,上海石化仪控中心首席技师富小青、先进材料创新研究院战略合作部副经理(主持工作)胡晓,赴希腊参加火种采集和交接仪式,负责保障火种安全运回。

出征,责任在肩

早在去年9月上旬,富小青和胡晓就开始了火炬技术保障的前期准备,前后去北京和广东参加培训,学习火炬内外壳、燃料瓶系统的组装和拆卸,以及仪式火种台的使用。培训时正值中秋节,身处他乡的富小青和胡晓无法与家人团聚。

“公司下达这项任务,我感到无比光荣,但没想到有这么多挑战在等着我。”富小青将这一个多月的“外派”形容为“任务光荣,责任重大”。

去年10月中旬,火炬点燃仪式之前,富小青和胡晓便前往希腊,开展火炬保障工作。2022年北京冬奥会、冬残奥会秉持节俭办奥运的理念,要求“崇尚节俭,厉行节约”,这就要求技术保障人员确保每一棒火炬安全点燃,每一次传递都顺利进行。巨大的压力落在富小青和胡晓的肩上,他们必须全力以赴,不得有丝毫懈怠。

整个火炬点燃和运送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火炬点燃仪式上第一棒的安全性。第一棒火炬从赫拉神庙的采火器中取得火种,整个过程举世瞩目。根据航空货运规定,火炬燃料属于危险品,火炬运输至雅典,火炬内燃料是平时的三分之二,这意味着燃料的储备十分有限。

“以往出现火炬无法点燃的情况有不到5%的概率。为了达到0%,我们不断试验。”富小青说,“为此,我没有好好睡过觉,眼袋比去之前大了好多,人也瘦了几斤。”

护卫,使命必达

去年10月18日上午,火种采集仪式如期于奥林匹亚举行。仪式全球直播,数以亿计的观众在世界各地收看。

“我工作33年,经历了很多大风大浪,但没有一次能和这次相提并论。这次的压力真的太大了。”富小青说。

富小青和胡晓分工合作,相互补台。面对突发情况,富小青负责技术支持,胡晓负责对外沟通。

“技术保障的事交给你们了,一定要确保任务圆满完成。”那天凌晨开会时,北京冬奥组委领导对他们说。

火种采集仪式顺利进行。按照两人的设想,火炬手每完成一次交接后,由富小青将前一棒火炬内的燃料瓶拆除,这样能避免燃料瓶中残留燃料可能带来的风险。

然而,计划赶不上变化。仪式结束后,富小青跟随车队直接赶往雅典,为第二天的交接仪式做准备。这下,只剩下胡晓一个人了,自己又不懂希腊语,此时火炬燃料瓶还没拆除,他感觉自己的责任更加重大了。

“如果不拆除燃料瓶,万一有什么风险,那该怎么办?”胡晓想。他赶忙联系希腊北京奥委会官员,设法与火炬手取得联系。找到火炬手后,他现场拆除燃料瓶,这才放心。

2021年10月19日,火种交接仪式于雅典帕纳辛奈科体育场举行。

“那天的风特别大,把火苗吹成了90度。”富小青说,“我们都提心吊胆,时刻盯着火炬,生怕出现问题。”

两人不仅要负责火种顺利交接,还要负责规定范围内突发事件的辅助安保工作。“任何意外的发生都会导致交接仪式不完美,我们必须提高政治站位,确保万无一失。”胡晓说。

两人一路护送火种登上飞机。按照要求,火种在运回中国的途中不能熄灭,因此,回程途中依然不能掉以轻心。富小青和胡晓轮流值守,密切关注火种。20日上午,保障团队抵达北京,火种安全运回,任务圆满完成。

【责编:邱爱荃】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