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投资机会

浙江金华开发区:机器人“丝滑”动作背后,隐藏着这支“硬核”团队解锁的科技密码

2025-03-21 15:40     中国发展网

微信截图_20250321080100

中国发展网讯  零帧起手转手绢,手绢抛出再收回,步伐堪比真人……在今年春晚的舞台上,一群科技感爆棚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无数观众的目光。毫无疑问,机器人产业赛道正成为当下的目光焦点。

在金华开发区,就有这样一支“硬核”团队,专注于机器人、机器狗、机械手等智能装备控制系统的应用研发与推广,凭借高性能、高稳定性和易于集成的特点,能让机器人、机器狗完成一系列“丝滑”动作。

3月18日,记者走进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智能制造实验室,见到了神秘的机器人控制器。“打个简单的比喻,控制器就像是机器人的‘大脑’,能够控制机器人42—43个关节或者机器狗12个关节的活动。”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副院长苗阳介绍道。记者注意到,眼前的控制器主要由一个20厘米*20厘米的PCB(印制电路)板以及各种元器件组成。“一个PCB板上有200到300个元器件、600多个焊点。”苗阳说,可别小瞧了控制器,其背后凝结的是150余名研发人员的心血。

2019年,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成立,6名金华籍的浙工大教授怀着家乡情怀,聚焦金华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重大需求,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开展产学研合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高水平转型贡献力量。短短几年,研究院已组织走访对接本地企事业单位超80人次,服务政务部门、企事业单位超100家,新签合同100余项,科技项目合同金额达8000万元。

作为研究院院长,浙江工业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董辉,是机器人控制系统关键部件研发的领头羊。近些年,在砥砺深耕科研沃土的同时,董辉将目光瞄准行业需求,致力于科技成果的应用与转化,并开展了一系列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与实践,机器人控制产业化生产就是其中之一。

“当前机器人产业是一个风口,很多企业跃跃欲试想‘尝鲜’,但自主研发之路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并非所有企业都愿意为高昂的研发费用买单。这便是我们研发产业化的发展契机。”董辉说。

就这样,凭借着浙江工业大学强大的学术研究背景,强大的博士、硕士为主体的技术团队潜心钻研前沿算法,还有一批深谙产品与市场的研发团队专注于软件研发,目前市面上首款机器人控制器应运而生。“同一级别产品,国外产品标价3000至4000元,我们就能把价格变为七八百元,精度还更高,最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针对客户的需求,对硬件与算法进行调整。”苗阳说。

得知“家门口”就有含“新”量极高的机器人控制器,一家接一家智造企业纷纷向智能制造实验室抛出了“橄榄枝”。苗阳还清晰地记得自己与绿源副总裁陈文胜的相识。“那天是一场由浙工大举办的人才活动,当时聊下来发现,双方在机器狗上有共同的兴趣点。”活动结束后没几天,苗阳接到了绿源集团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倪捷的邀请,双方围绕控制器应用展开交流。3月14日,绿源派出专业团队前往浙江工业大学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双方达成初步合作意向。

这次的“院企联姻”是开发区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一次探索。作为全市首个未来产业(人工智能)先导区,开发区依托本地化制造业优势,锚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及专用机器人领域,面向开发区制造业产业集群的具体需求,推动电机、减速器、传感器等零部件企业技术升级,加快提升机器人本地配套率,积极参与布局生物医药、新能源机器人应用试点,带动物流等行业的智能发展。

数据统计,目前金华开发区机器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1家,其中上游机器人企业占到全市上游机器人企业的30.23%,居全市第一;共有8家荣誉企业,居全市第三;8个全市机器人产业链重点项目,居全市第一。

“为家乡发展出力,要有实打实的真东西。”在董辉看来,开发区有非常坚实的机器人产业发展基础,浙江工业大学金华创新联合研究院有能力、有实力也有信心为机器人产业发展贡献力量,“我们将继续发挥创新源头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搭建开放共享平台,与企业开展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沈桦、吴璇、周健)

微信截图_20250321080109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