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未找到_中国发展网

非常抱歉,您要查看的页面没有办法找到

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数码

发展“智能+医疗”,首先要鼓励“医生+研发”

2020-01-20 11:05     文汇

人工智能、5G、大数据……医疗器械产业在前沿科技的加持下正在飞速发展,上海已在体外诊断系统、高端影像设备、植入介入领域走在全国前列。然而,医疗器械产业在核心技术、商业模式方面还存在短板——产品核心技术往往来自于国外,医生与研发过程脱节,“智能+”医疗器械产业需要更强劲的发展动力。

为了促进上海医疗器械高端化、智能化、精准化发展,有效缓解优质医疗资源紧缺,最终惠及市民健康,农工党上海市委在今年上海两会上递交了一份集体提案,建议联合各方力量对于核心技术集中攻关,以临港新片区发展机遇带动医疗器械行业驶入发展快车道。

攻克核心技术,医生与研发不再“脱轨”

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鼓励医疗机构应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拓展医疗服务空间和内容。政策的保驾护航,为“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然而,农工党上海市委课题组在调研时发现,“智能+”医疗器械领域的核心技术大多数来自国外,这其中就包括高端大型影像设备核心零部件、植入级医疗器械核心管材、高性能医用钛合金等。大多数高端医疗器械国内企业还无法自主研发,因而医院常需斥巨资从国外采购。

而在产品研发领域,国外医疗器械研发过程往往会有医生参与其中,以便找出问题并及时解决。但在国内,医疗数据依然处于“孤岛状态”,高级别医学专家对医疗器械研发的参与度也比较低,临床需要的产品及其研发过程与医生几乎脱节。

市政协常委、农工党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陈芳源认为,可以发挥工业强基等财政专项的引导作用,分批组织上海乃至全国的科研力量共同攻克医疗器械领域的技术瓶颈,并对部分有成果的科研机构加大扶持力度。

打通医疗器械商业模式“任督二脉”

目前,几乎没有国产“智能+”医疗器械在三甲医院中流通。农工党上海市委课题组成员俞彦介绍,目前“智能+”医疗器械均属于三类医疗器械范畴,而现阶段极少有涉及人工智能技术的产品通过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上市,明确的基于“智能+”的医疗器械审核标准也暂未出台——这使得部分企业的研发成果只能以软件销售形式向医院收取费用。医疗器械“卖不出去”,产品流通问题难以化解。

“我们应该学习借鉴国外监管思路和经验并结合产业实际情况,尽快形成和健全监管审批制度、定价方面的配套措施。”俞彦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农工党上海市委在提案中建议,组织研究并在国内率先推动医疗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纳入财政收费体系,探索并试点部分收费项目,或采取政府补贴方式,支持医学影像和辅助诊疗系统等在疾病早筛方面的推广应用。此外,还可以抓住临港新片区发展机遇,让“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布局更合理。具体而言,联动临港新片区周边医学园区、产业基地、科学中心、相关高校和科研机构,试点在新片区打通国产基于“智能+”的医疗器械从产品研发、成果转化、临床应用到产业化和人才培养全过程。

“我们希望有一天能够使用‘中国造’‘上海造’先进医疗器械。‘智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最终受益的还是市民百姓。”陈芳源说。(占 悦)

【责编:倪珺】
原标题:发展“智能+医疗”,首先要鼓励“医生+研发”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