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目录及示范工程清单(2025年版)》正式发布。
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报道 推窗见绿、出门见景、转角遇美,上海沿着生态优先、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道路驰而不息。在8月15日举行的2025年全国生态日上海主场活动中,上海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裘文进表示,上海正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大力度,坚定不移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
科技创新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驱动力。上海在绿色低碳转型重点应用场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带动绿色低碳技术突破和绿色低碳新兴产业发展。例如,上海电力在行业内率先开展兼容燃煤+燃机烟气的CCUS技术示范,已累计捕集二氧化碳超14万吨。
上海在十四五末建成“千园之城”。
今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也是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出5周年。活动中,涵盖42项先进绿色技术及9项示范工程的《上海市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目录及示范工程清单(2025年版)》正式发布。世博园区、老港基地、嘉兴路街道等典型案例,展现了全市人民共同携手开创绿色低碳美好未来的生动实践。
目前,上海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稳定在95%以上,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6%。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就是促进垃圾焚烧后相关废弃物循环利用的一处重要节点。
老港炉渣资源化利用项目迸发绿色生机。
经过40年建设优化,老港基地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迈向固废资源化循环,着力创建绿色园区、低碳园区。来自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的吴曰丰介绍,现在的园区宛如一座风光宜人的郊野公园,半马绿道两旁生长着野大豆、莲等227种植物,栖息着华南兔等8种哺乳动物,也是多种珍稀候鸟的港湾。
通过立法引领、政策配套、机制创新的“组合拳”,上海将制度优势转化为绿色转型的实际成效。在全国率先出台实施《上海市发展方式绿色转型促进条例》《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的基础上,7月31日上海出台《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上海典范的决定》,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此外,上海自今年起实施《上海市绿色建筑条例》,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建筑规划、建设、运行、改造等全寿命期管理,进一步明晰相关主体责任,完善激励保障措施。截至目前,上海累计发布三批、共计136家资源循环利用企业发展名单,加快构建覆盖城市各类固体废弃物的循环利用体系。
聚焦节能降碳关键领域,上海纵深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新格局。截至今年6月,按照“能建尽建”原则,推进各领域 “光伏+”专项行动,光伏装机达546万千瓦,加快建设新型电力系统,谋划布局绿色燃料体系。着力推进重点领域节能降碳,工业领域围绕新能源汽车、氢能、节能环保等重点行业,打造绿色发展“新引擎”;建筑领域累计推进绿色建筑4.37亿平方米、超低能耗建筑1700万平方米;交通领域累计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180万辆,推广规模居全球城市第一,累计建成各类充电桩105万个、换电站254座。
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绘就绿色低碳转型新图景,需要全社会久久为功携手努力。上海连续三年成功举办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逐步成为碳中和思想交流、技术对接和产业合作的重要权威平台。支持组建绿色低碳供应链链主企业联盟(CN100),推动链主企业制订一套广泛认可的供应链减碳管理规则,实现供应链协同转型。同时,上海积极贯彻公园城市理念,全力推动城乡公园体系建设,确保十四五末建成“千园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