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发展聚焦

在“希望的田野”上重构光明方程式:浙江金华全国首个全模块化超高压变电站织就时代新经纬

2025-05-23 15:5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微信图片_2025052310113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5月22日,网调同时许可浙江金华双龙、潘村新设备24小时试运行开始,500千伏潘村变顺利启用。

“我们的家乡,在希望的田野上……”1982年,浙江金华金东籍作曲家施光南用一曲《在希望的田野上》描绘了浙中大地生机勃勃的图景。43年后,在诗人艾青故里金华傅村镇,一座银灰色变电站与青翠山峦相映成趣——500千伏潘村变电站的投运,正以“14个月工期”“30%可靠性跃升”“全生命周期绿色基因”三大突破,重构着新时代的“光明方程式”。

数据显示,2024年金义新区工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2.3%,其中爱旭光伏、华灿光电等高新技术企业用电负荷激增18%。面对“电等发展”的迫切需求,这座承载着技术创新与生态使命的“电力心脏”,用一场“速度与绿色”的双重革命,为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微信图片_20250523101135

“最迟开工,最早完工”:模块化建造刷新“浙江速度”

2023年初,当潘村变电站打下第一根桩基时,同批规划的5座500千伏变电站早已开工。谁曾想,这个“最迟开工”的项目,竟以14个月工期率先投运,创下浙江超高压变电站建设速度之最。

“秘诀在于‘搭积木’。”潘村变建设项目负责人指向整齐排列的预制构件。作为全国首个模块化2.0示范工程,站内9个单体建筑采用“装配式钢框架+成品墙板”体系,80%设施实现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立柱、防火墙甚至散水构件均如乐高般精准对接,工期较传统模式工期缩短4个月,高空作业风险降低60%。

智慧工地更让效率如虎添翼。通过无人机巡检技术,仅需30分钟即可精准完成导线弧垂测量,较传统人工攀塔作业效率提升16倍。AI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捕捉施工隐患,数据直传国网平台实现自动预警。在14个月的攻坚期内,项目团队运用“机器代人”的创新模式,成功攻克9.7公里山区复杂地形线路和17基塔位的施工难题,在丘陵沟壑间筑就了一条现代化的“电力高速通道”。

微信图片_20250523101136

“浙福特高压入浙中”:锻造30%可靠性跃升的能源动脉

潘村变是金华地区第6座500千伏变电站,距2016年4月投产的第5座500千伏永康变,已9年有余。今年5月22日,潘村变电站合闸瞬间,特高压兰江站的清洁电能沿着2回500千伏线路奔涌而至。这座变电站的投运,不仅让浙中电网与浙福特高压环网无缝衔接,更将区域供电可靠性提升近30%,成为为金义都市区可靠电力供给的主动脉,为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彭拜动能。

“过去双龙变长期处于高位运行,夏季用电紧张频发。”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超高压变电运检中心工作人员朱圣群坦言。近年来,金华用电负荷逐年攀升,据统计,2024年全社会用电量626.84亿度,位列全省第五,以13.23%的增速跃居全省首位。潘村变2台100万千伏安主变如同超级充电宝,可满足30万户家庭用电需求。更深远的意义在于,其通过“双开口”接入特高压线路,每年可消纳7.28亿千瓦时光伏绿电,为浙南输送清洁电力打开新通道。

这一跃升直接惠及实体经济。距离变电站15公里的源东600兆瓦农光互补项目,即将通过潘村变并网。“每年减碳63.48万吨,相当于种下350万棵树。”该项目负责人介绍说。目前,变电站周边已聚集200余家高新技术企业,10个重大产业项目加速落地,一条“特高压-新能源-智造集群”的绿色产业链正加速成型。

微信图片_20250523101137

全流程绿色赋能:从“生态红线”到“数智运维”的变革之路

在傅村镇余洪岭水库旁,潘村变电站“隐身”于修复后的山体边坡中。建设初期,规划团队手持“电力一张图”,将站址精准避开生态红线、基本农田,甚至利用废弃水库减少土方开挖量,让变电站与艾青笔下的“诗画田园”浑然一体。

项目团队严格落实绿色施工标准。通过工厂化预制装配工艺,在极大的减少现场作业的同时,扬尘排放量降低50%。创新应用先进技术进行边坡复绿,植被恢复率达100%。

这座现代化变电站不仅实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更在智能化运维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相较于全国首座智能变电站芝堰变,潘村变实现了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跨越升级。 

“可自动化完成巡视、重命名等工作,这些智能功能让运维效率大幅提升。”国网金华供电公司超高压变电运检中心员工詹建强介绍,“过去半天的巡视工作,现在十几分钟就能完成!”监控系统提升不仅实现远程精准运维,更让二次检修业务实现自主回归,减少对设备厂商的依赖。此外,变电站还配备了数字化表计、在线监测等辅助设备,结合智能远巡系统的高清摄像头、巡检机器人等,通过机器替代将无人站例行巡视频次从三天一次提升至一天一次。

“原以为工程会破坏环境,结果反让村庄更美了!”傅村镇村民感慨道。2023年,项目临时党支部协同村民完成水库灌溉管道改造,制定农业生产“零干扰”方案,真正实现了“建一座电站,护一方山水”。

夜幕降临,潘村变电站的指示灯与远处光伏矩阵的星光交相辉映。这座变电站的投运,不仅是电网技术的革新,更是一场发展观的升级——当模块化建造遇上生态红线管控,当特高压动脉链接乡村振兴,施光南歌中的“希望田野”,正被赋予全新的绿色内涵。

正如国网金华供电公司总经理斯建东所言:“潘村变证明,高质量发展与高水平保护可以同频共振。”未来,以这座变电站为核心的智慧能源示范区,将探索“光伏+储能+微网”集成应用,为全国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提供“浙江样板”。而在之江大地上,更多“光明方程式”的解题之路,已然铺展。(沈桦、杨学君、程玮、周宁、何小平、沙鹏、鲁晓帆;本稿图片由国网金华提供)

微信图片_202505231011371

微信图片_202505231011361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