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山丽水,文化兴城。文化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更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深沉、持久、强大的自信和力量。
自丽水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丽水以坚定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城市发展培根铸魂,为历史悠久的处州筑就独特的文化和精神高地。
以“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为内涵的浙西南革命精神,亮出了丽水鲜红的城市精神底色;“市有五馆”“县有三馆”等不断持续优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及“乡村春晚”“丽水摄影”等文化名片,彰显了丽水城市的人文魅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两连冠”,文明之花开遍丽水的大街小巷……在文化滋养和文明洗礼下,丽水城市的“温度”“风度”更加彰显,丽水发展的自信更加坚定。
红色基因代代传
山雄有脊,房固因梁。丽水是浙江省唯一的所有县(市、区)都是革命老根据地县的地级市,每一寸土地都镌刻着英雄的故事。全市现存革命遗址533处,5个县被列入全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数量均位居全省首位。
光荣的浙西南红色热土孕育了伟大的浙西南革命精神。2019年,浙西南革命精神内涵表述语发布:“忠诚使命、求是挺进、植根人民”,全面准确地反映了浙西南革命精神的核心内涵,为“丽水之干”注魂赋能立根。
保护好传承好发扬好红色文化,是丽水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丽水提升城市素质、延续城市文脉的必需。
2019年以来,全市弘扬践行浙西南革命精神取得了一系列丰硕成果,浙西南革命精神深深融入处州儿女血脉,更成为处州儿女砥砺奋进的精神动能,“红色浙西南、绿色新丽水”已成为宣传丽水的最闪亮金名片。
已经连续举办三届的浙西南革命精神论坛,组织召开了“红军长征与浙西南革命”研讨会等一系列形式丰富的主题活动,汇集了数百名来自全国各地的党史、军史、革命史和发改领域的专家学者,进一步加强浙西南革命精神的研究、弘扬和践行,激励全市上下推动高质量绿色发展实现新突破,争创全国红色文化融合绿色发展示范区。
以浙西南革命精神为引领,全市精心打造了533处革命遗址红色体验点、103条红色研学线路、31个省市级党史学习教育基地,为党史学习教育提供了前沿课堂,浙西南革命根据地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同时,全市深入实施红色基因代代传工程,全方位、宽领域、多形式推动红色资源转化为学习、宣传、文艺作品,红色研学、实景党课、网络课堂等教育业态不断得到丰富,覆盖全市18.02万名党员干部,参与群众300万人次;打造“越洋学史课堂”,创办“侨后代红色文化寻根之旅网络夏令营”,线上线下覆盖41.5万名丽水华侨华人。
不仅如此,丽水市还率先创新革命遗址保护立法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在全国首创编制《浙西南革命精神弘扬和红色资源价值转化规划》,发布全国首个红色乡村建设市级地方标准,在全省颁布首个革命遗址保护条例,助推加快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打造共同富裕美好社会山区样板。
“红绿”融合发展渐入佳境。全市组织开展红色乡村振兴、红色旅游发展两大行动计划,创成示范乡镇28个、示范村87个,打造百个红色美丽村庄,推动一批红色旅游小镇加快发展,提升百条红色研学线路、十条红色之旅精品线路;市县联动开展争当全国革命老区振兴示范区“6+X”系列活动,浙西南革命根据地旧址群纳入全国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形成了一批红色文化+经典文创+民族风情等特色发展范例,累计实施76个重点项目,总投资373亿元。当年的挺进师师部驻地王村口镇近三年接待游客40万人次,增加经济收入2.1亿元。
2021年,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支持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意见》,标志着浙西南革命老区首次被列入12个全国重点革命老区,首次被纳入国家政策支持范畴。
通过统筹全市历史资源、深入挖掘时代内涵、大力传承红色基因,“红色火把”越燃越旺,红色文化正在不断铸牢丽水的“根”与“魂”,凝聚起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
多彩文化人人享
一座精致的城市,必定是文化魅力充分彰显、文化服务丰富多彩的城市。在丽水,每一位市民都能在一个“15分钟”文化圈内找到“归处”。
五年来,丽水市不断加大公共文化投入,高标准打造、升级公共文化服务空间,让文化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触手可及。
如今,丽水市已创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1个、省级示范区1个、省级示范项目5个、省级示范创建项目2个。全市共创成全国文化先进县1个、省文化先进县6个、省级文化强镇15个。全市9县(市、区)全部通过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认定,全市达标率100%,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
在市级层面,市非遗馆、市图书馆新馆先后建成开放,实现“市有五馆”目标;在县级层面,基本实现“县有三馆”,部分县(市)还建成了非遗馆;全市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和村(社区)文化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文化建设不仅靠政府,民间也不断涌现出智慧火花。从1981年起,庆元县月山村头一回办起乡村春晚,丽水乡村春晚整整走过了40多个年头,成了全国乡村“过年的文化样本”,不仅覆盖了全市,还蔓延到祖国大江南北552个县69000多个乡村,成为春节期间乡村文化、公共娱乐供给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平台。
如今,乡村春晚作为文化名词和全国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窗口”,已被写进国家“十四五”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成为全国三大群众文化品牌向全国战略性推广。
去年8月,丽水市综合研究制定的《乡村春晚建设规范》正式实施,这是全国首个乡村春晚建设市级地方标准,它不仅明确了乡村春晚建设标准、方法和路径,更为全国下步推动村晚品牌建设提供了基础参照依据。
丽水摄影,闻名遐迩。已经连续举办十届的丽水摄影节已成为中国排名第一、最具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摄影节。经过20多年持续发展,丽水已经打造了一系列知名活动品牌,形成了一批重点产业项目和专业机构,培育了一支实力雄厚的人才队伍,摄影文化事业产业发展长足进步,国际摄影名城建设卓有成效。
2021丽水摄影节期间,丽水与国际摄联正式签订合作协议,确定丽水为大会常设地,共同合作举办“世界摄影大会”;出台第二轮国际摄影名城建设规划,提出打造国际摄影艺术交流高地、国际生态摄影创作高地、摄影产业创新发展高地、摄影优质要素集聚高地“四大高地”的新目标,打造全球最具影响力摄影文化交流平台。
全市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方面也是多点开花。中国仙都祭祀轩辕黄帝大典升级,成为目前浙江省唯一经批准的省政府主办的祭祀类节庆活动;完成史前人类聚落缙云壶镇陇东遗址的抢救性发掘,将丽水的文明史整整提前了5000年;龙泉窑大窑—金村遗址被列入“海上丝绸之路”跨国联合申遗首批遗产点名录;“拯救老屋行动”列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景宁畲族彩带编织技艺、缙云烧饼制作技艺、云和梅源芒种开犁节入选第五批国家级非遗名录,全市国家级非遗项目达到21个……
文明之花处处开
2017年,丽水市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四的优异成绩一举创成全国文明城市。2020年,丽水市以全国第八名的优异成绩高位通过,受到中央文明办全国通报表扬,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现“两连冠”。
来之不易的荣誉背后,是丽水对城市文明的不懈追求。
近年来,丽水从看似很小的一个烟头入手,掀起了一场覆盖大街小巷的全民清洁行动,城市面貌焕然一新,“捡不到烟头城市”已成为丽水响亮名片。
“文明礼让斑马线”已成为丽水驾驶员的一种“条件反射”,不仅市民深受其惠,外地游客一样交口称赞。在省交管局礼让率暗访抽查中,丽水市礼让率达99.86%。
丽水街头巷尾处处都能看到“志愿红”的身影,清理垃圾、文明劝导、整理单车……丽水“小园丁”志愿服务标准化、组织化、专业化、品牌化建设取得实效。截至去年10月底,全市共有注册志愿者人数734222人,志愿服务队伍3842支,志愿服务总时长9637533.4小时。
为了让“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文明理念深入人心,丽水市全面开展了制止餐饮浪费“五进五促”活动,在全省率先推出“阳光菜单”,已创建200家示范单位和3个示范街区,6500多家企业签订“反浪费”承诺书,发放“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餐桌牌10万多块……
文明实践阵地稳步推进。青田县和遂昌县入选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莲都区、云和县、缙云县列为省级试点;全市深入实施“一中心(所、站、点)一品”行动,开展“千场活动进千村”行动,挖掘培育“小荷说新语”“遂昌芝麻绿豆”等一批文明实践特色项目,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百花争艳”工作格局,文明理念已深深融入乡村每一个角落;全市已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4076个,上线新时代文明实践云中心,累计人流量达到321万人次。
2020年11月1日,丽水市正式施行《丽水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进一步为城市文明行稳致远保驾护航。目前,全市已组织主题宣传活动1900余场,开展案例解析和法条解读宣讲60多场,累计专项处罚5.9万起,教育不文明行为人6.7万人次。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在浓厚的文明氛围中,一批批典范代表纷纷涌现。截至目前,全市已有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5名、省道德模范15名、市级道德模范138名,上榜“中国好人”25名、“浙江好人”222名、“最美丽水好人”531名。朱宗鹤、叶石云和季明善、季子娥夫妇获选2020年“最美诚信浙江人”,叶美英当选2020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诚信奶奶”陈金英当选2021年度“最美浙江人·浙江骄傲”。
同心掬得满庭芳,文明花开满园春。崇德向善的徐徐清风,正在轻抚着处州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人民幸福提供源源不断的道德滋养。(麻萌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