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佶
随着脱贫攻坚战的圆满收官,2021年可以认为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元年。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这是我国“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要求上海一方面走出一条具有自身特点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率先实现城乡融合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另一方面则要跳出上海看全国,胸怀“两个大局”,着眼“四个放在”,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上海力量。
一、创新东西部协作和对口帮扶,为推动共同富裕展现上海担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动员和凝聚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扶贫开发。截至2020年底,832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近1亿人摆脱贫困,我国脱贫攻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独行快,众行远。近年来上海以当好排头兵、先行者的使命感、责任感,对口帮扶云南、贵州、青海、西藏、新疆等7个省份的20州市101个县市区。守望相助,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贡献了精准扶贫的上海力量,充分彰显了党领导的政治优势和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要扎实推动共同富裕。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坚决守住脱贫攻坚成果,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就是朝向共同富裕这个目标迈出的新步伐。这,仍需举全党全社会之力。党中央决定,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完成后,对摆脱贫困的县,从脱贫之日起设立5年过渡期,不摘责任、不摘政策、不摘帮扶、不摘监管。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上海要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把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摆在重要位置,创新开展新发展阶段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
一是要保持过渡期内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资金、人才、项目、产业、就业、消费等重点帮扶任务力度不减。二是要对现有帮扶政策逐项分类优化调整,合理把握调整节奏、力度、时限,逐步实现由集中资源支持脱贫攻坚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平稳过渡。三是要聚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围绕重点任务,在资源配置、产业就业、智力支援、医疗教育、民生保障等方面突出重点方向。四是要加强产业协作、市场协作、就业协作、智力协作、社会力量协作,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个体共同发力,助力受援地区打赢新一轮乡村振兴攻坚战。从而使东西部协作这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的大战略,加强区域合作、优化产业布局、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大布局,实现先富帮后富、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大举措”,在新发展阶段结出更丰硕的果实。
二、发挥科技人才和开放优势,为维护粮食安全贡献上海长板
2020年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剧演变期,我国面临更为复杂的风险挑战。针对各种可能发生的灰犀牛和黑天鹅事件,最重要的是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稳住农业基本盘、守好“三农”基础就是应变局、开新局的“压舱石”。过去我国粮食安全主要是“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现在则明确提出党政同责。因此,地方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粮食安全在国家战略中的极端重要性,自觉承担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政治责任。
上海人口密集、耕地面积有限,是典型的粮食主销区。进入21世纪以来,无论是本地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还是各种农畜产品的产量均逐年下降,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日渐式微。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上海在担负粮食安全责任上无所作为。相反,上海可以发挥科研、人才和开放优势,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贡献长板。
一是尽力而为提高市域内粮食和重要农副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上海要严格落实202万亩耕地特别是150万亩永久基本农田的保护目标。严格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和产量。二是发挥上海科技、人才、资本密集优势,全力支持种源农业发展。加快推进全市农业种质资源保护和利用体系建设,开展种源“卡脖子”技术攻关,为国家打好种业翻身仗做出上海贡献。三是发挥上海开放优势,强化国内外农业科技力量协同联动。如金山区枫泾镇举办长三角优质农创项目路演,为家庭农场主、农业合作社、农业创业者各种农业经营主体等搭建与科技专家交流合作的桥梁,做好平台链接。四是聚焦发展一批绿色田园先行片区,为都市型现代农业树立标杆。推进装备农业和智慧农业发展,加大自动化、智能化装备推广力度,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建设一批粮食生产无人农场及食用菌、蔬菜和花卉园艺等植物工厂,推动标准化生产和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塑造与推广,打造现代农业的上海名片。
三、推进乡村振兴和城乡融合,为建设现代化乡村提供上海方案
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具有典型的“大城市、小农业、散村落”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海城镇化率高达88.1%;农业经济占比不足0.3%;农户约96万户,242万人,其中直接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为33.4万人,占从业人员的3%(2018)。但同时,上海的乡村又分布的十分广泛。除中心城区外,在闵行、宝山、嘉定、金山、松江、青浦、奉贤、崇明和浦东新区的远郊均有迹可循。基于上海的市情、农情,上海的乡村振兴必然要走一条符合超大城市发展规律的独特道路,加快推进城乡融合。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全面融合,有助于构建上海发展新的空间格局,使乡村真正成为上海极其宝贵的稀缺资源、未来发展的战略空间、城市核心功能的重要承载地;有助于扩大内需,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美美与共。
一是树立市区镇联动思维,从根本上完善以镇带村的制度设计和政策设计。“十三五”期间上海编制了乡村振兴发展规划,制定了村庄规划导则、乡村振兴规划土地支持政策、民宿指导意见、农民相对集中居住等系列政策文件。谋定而笃行。顺应城镇化和都市圈发展趋势,预计在“十四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大部分乡村将按照城郊融合型导向逐步融入城镇化进程。为此,市区镇应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结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完善9个涉农区的全域规划体系,改变全市村落分布小而散的局面。发挥各类城镇对乡村的带动联接作用,鼓励引导村民进城入镇生活就业。对基本农田保护区等纯农地区、特色文化村等保留村落予以重点保留和建设。
二是开展乡村振兴示范镇试点,提高公共服务设施水平。让城镇成为承载优质项目、吸纳村民就近城镇化和新老市民落户的平台载体。增强新城集聚辐射功能,优化中心镇的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增强产业配套和社区服务功能。探索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建设面向各类人才的租赁住房和公共配套设施。按照小而美的导向,整合一般镇的生产、生态和农业空间,发掘和激活生态资源的经济价值,在重点功能区和工业园区周边促进关联产业向村延伸布局,集聚一批类总部企业和研发中心。在部分非建制镇区域,充分利用区位条件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小镇。
三是提升乡村人居环境、文化内涵和景观品质,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上海属长三角冲积平原,整体呈现出“凭江临海,河湖浦荡,九峰多泖,水乡田园”的风貌特征。在乡村建设中,以“美丽家园、绿色田园、幸福乐园”建设为抓手,把留存的乡村建设得更加宜居宜业宜游。鼓励依托乡村生态资源价值,打造一批涵盖生产加工、科技服务、文旅休闲的田园综合体,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教育、休闲和创意农业,吸引一批康养、电商、科技等新产业、新业态。为防止千村一面,可依据松江文化圈、平江文化圈、新兴文化圈、沙岛文化圈四个分区,挖掘和而不同的江南村落特色,守好乡土文化的根,留住乡村的“魂”,激发乡村的活力。
四是健全城乡融合发展机制,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格局。要盘活土地资源和集体资产,保护农民合法权益,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既要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鼓励引导进城入镇农民依法自愿有偿退出农村权益;又要激励各类人才返乡入乡创业,支持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乡村产业主体。让进入城镇规划区的农民进城进的放心,让留在农区的农民留村留的安心,实现“心安之处是吾乡”。在守住耕地红线,确保农地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畅通资本下乡渠道,优化营商环境。加大镇、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领域开放力度,广泛吸引外资、民资等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支持乡村振兴。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我们要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于上海的三重意蕴,以大历史观的广度认识“三农”、从讲政治的高度重视“三农”、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做好“三农”工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交出优秀的上海答卷。
(作者为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经济与工商管理教研部副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