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正值北京国际电影节第十年,组委会首次开展电影节大师班,25日,著名导演李安就“东方表达与数字技术”率先开讲。
李安笑称,自己对科技一点不熟,手机只会打电话,其它的什么都不会。他认为,无论用什么样的艺术形式表达,它就是一种媒介,但怎么表达内心,以及要跟大家分享什么,这才是最重要的。。
“电影依靠媒介才能把内心世界传达给观众。”
李安回忆拍《少年派》时的心情称,那是第一次拍数码电影,拍到一半时觉得非常糟糕,好像不知道该怎么拍电影了。在电影中,有水、小孩、老虎,都是他不熟悉的,自己仿佛和电影中的少年一样,同老虎共处小舟,在太平洋上漂流,内心充满恐惧。
李安发现,自己要在“大海”里面找到一个“岛”——必须要创新。于是开始了新的探索,采用3D和数码技术。他表示,电影必须依靠媒介才能把内心抽象的世界将心比心地传达给观众。这个媒介无论是绘画、文字、胶片、数码,是立体的、平面的,直接的还是间接的,它都将是导演的依靠,只有和它产生熟悉的依存关系,这样才能表达内心想分享的东西。
拍摄《少年派》时,李安发现3D和2D影像,演员表演看起来也不一样,这使他非常困惑。后来李安摸索到,3D影响中,演员的表演不能那么夸张,必须要更精致、更含蓄。另外不能平面地演,内心的层次要更丰富。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的冲突,还有很多搞不定的内心的东西,都要一层一层地表达出来。立体感还需要用灯光、摄影、化妆各种方式表达出来。
“拍摄电影不会注重原创小说的细节”
李安坦言,为拍摄《卧虎藏龙》费了很多心力。在拍摄前五年看了小说,其中玉娇龙的角色非常吸引他,就想拍一部这样的电影。后来在题材中发现李慕白很像自己,李秀莲很像他太太,玉娇龙又有很多举动像李安心里想却不敢做的事情。李安将这些人物拼凑起来,既有舞蹈又有古代的侠义世界,拍成了电影。
在拍摄《卧虎藏龙》时,李安进行了非常个人化、个性化的改编,他不想仅仅将小说的文字翻译成电影,“无论如何拍大家都会觉得还是小说好,无法超越它。电影只有2个小时,影像又非常直观,所以电影不要做太大,要精准打造某一种感受。”
李安称,他不会注重小说中的细节,第一印象很重要,小说中什么地方打动你,就用电影的方式表达这个地方。
“我最安全的舒适圈就是冒险”
对于李安来说,30多岁开始拍电影,现在再来拍电影,最大的不同是什么?对此他坦言,最大的改变就是越拍经验越多,搞不定的事情越来越少,题材的寻找越来越难。“现在还有一些不同,看事情不像以前那么傻傻的,现在比较尖锐,有时候会有讽刺的东西想出来。”
他认为,做电影的人很重要的事情就是要真实的表现自己,表现你搞不定的东西、困惑你的东西,并去面对它。电影人需要不断地去发现自己的惑,真诚的呈现出来,这是最可贵的。
对话阶段有人问:青年导演应该走出舒适圈,还是在自己最擅长的题材里打透?李安说,这个没有标准答案,每个人情况不一样,但以他个人经验而言,“我最安全的舒适圈就是冒险,如果不冒险的话,我是非常焦躁不安的,我觉得事情会变得很糟糕,这是很奇怪的心理。”(余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