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网讯 2025年6月至7月,丽水学院数计学院丝路育梦行——大学生对话援疆教师教育援疆实践深度访谈团在学校教工之家,城西小学的食堂,咖啡店等地对话了多位援疆教师,记录了他们扎根边疆,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感人故事,领悟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此举旨在为了宣传援疆战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了解新疆近年来的教育发展实况。
通过访谈,大学生访谈团的成员得知2024年7月至2025年12月,身为党员的项雪艳老师选择积极参与援疆党支部的各项工作,决定用爱心和智慧为边疆的孩子们点亮知识明灯,为民族团结进步贡献一份力量。2023年2月至2024年7月,临近退休的叶美云老师,毅然选择走出骨干教师的舒适区,去领略不同地域人情,去教育援疆教育生涯增添一件更有意义的事情。援疆的道路上还有很多与他们初衷一样的教师,为边疆教育添砖加瓦。援疆老师大多是初到祖国边疆,都遇到了一些困难。
生活方面,访谈中一位老师说,新疆气候干燥部分教师会出现流鼻血皮肤干燥等不适反应,她们便通过在房间安置加湿器缓解。还有的教师因当地早上八九点天刚破晓,晚上十点天才见黑导致的工作时间与内地不同主动调整生物钟。
教学方面,江雪娇老师援疆期间,阿克苏地区部分县域面临师资短缺、教学资源分散的困境,同时受疫情影响,线下集中授课存在诸多不便。为此她决定将丽水学院“产教融合、实践导向”的教育理念引入当地教学实践中。在阿瓦提县、柯坪县等地送教下乡时,她牵头推行“本地教师+援疆教师”的双师教学模式”。在援疆期间,她们看到新疆孩子们的普通话教育很缺乏,她们会将普通话的学习融入到语文课堂中,她们在课余时间还会指导孩子们的普通话。
除此之外,她们也发现当地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不高,她们决定引用现实意义的问题如房贷问题等来提高学生们的数学学习兴趣。访谈中,一位老师很有触动的说着异地缓解思乡之情的方法:“休息时,有时会视频电话联系家人分享自己的援疆生活,有时大家会坐在一起交流互相鼓励,这种在异乡大家守望相助,互相鼓励的氛围让我终生难忘。”
通过对话援疆教师,援疆教师们无比难忘自己的援疆经历,她们说很开心边疆学子在自己的帮助下收获知识,见证孩子们的进步;遇到困难时大家一起齐心协力,互帮互助构筑起深厚情谊;通过亲身体验打破对新疆的刻板印象,感受到祖国边疆的祥和与安全,看到独特的新疆风貌;把教学融合模式合理引入当地教学,促进当地教育发展等等。援疆经历不仅是她们与边疆孩子们的深入交涉,也坚定着她们助力教育均衡发展的信念。
援疆是国家治疆方略的一项重要举措,促进着新疆的发展和各民族融合。浙江省对接帮扶的是新疆省阿克苏市,至今已有11批援疆教师前往阿克苏地区教育援疆,这些教师有的是学院教授有的是小学老师,他们都选择了跨越千里的责任与担当。通过此次与援疆教师深入对话的暑期社会实践,让我们更加崇敬援疆教师们“无私奉献”的教育情怀,敢于挑战的积极心态,同时,感受到了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意义,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深厚情谊。教育援疆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
通过援疆教师采访团对援疆教师的深度对话访谈,新时代大学生更加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向援疆教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老师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功成不必在我"的崇高境界,更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谱写了教育援疆的动人篇章。援疆教师是边疆教育的筑梦人,是民族团结的践行者。丽水学院的学子将以援疆教师们为榜样,传承教育薪火,持续关注边疆教育发展,随时准备接过援疆支教的接力棒,让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沈榕、陈元明、李雅婷、陈露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