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直播间

愈美愈强愈富:金华婺城“绿野涌春潮”谱新章

2021-12-29 10:2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微信图片_2021122823361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马晓芬、陈力、记者沈贞海

一段历程,一段跨越。

回首过去的五年,是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三农”发展史中不平凡的五年,也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五年。五年来,一座座新时代和美乡村跃入眼帘,一个个致富项目落地生根,一件件农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行走在婺城这片春潮涌动的绿野上,处处感受到“三农”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气息。

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十三五”以来,婺城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着眼发展各类业态、改善人居环境、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改进乡村治理等工作重点,谱写“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新篇章。

聚焦“美”字:农村发展增活力

一片片运动场排列有序,一个个庭院生机勃勃,一朵朵茶花、紫藤花、杜鹃花点缀廊式花园,组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些村口美景,对于婺城区竹马乡方下店村的村民而言,现在已经是习以为常,但在几年前,却是另一番情景。

“以前一些过路的大货车总会把建筑垃圾倾倒在村口,时间长了,垃圾堆了3米多高。尽管有‘护村队’,但还是防不胜防。”方下店村党支部书记方永锋说,“后来,村民们花了很大力气才将堆积如山的垃圾清空。经过这个事,村里意识到没有‘美’的环境,村庄建设就是一场空。对标和美乡村,村里基础设施薄弱、环境面貌‘脏乱差’、人居环境质量不高等短板亟待加强。”

瞄准这些不足,方下店村围绕竹马“茶花小镇”建设目标,结合美丽城镇、精品村建设,提早布局、精心谋划、狠抓统筹,分类推进水利、道路建设等一批民生项目落地。同时,联合下张家、联民等周边村庄建设茶花绿道1500米,围绕美丽花圃沿线打造廊式花园450米,利用村道乡道、庭院外墙、点状区块等零散闲置用地,打造靓丽的茶花争妍风景线,夯实村庄发展基础。

乡村美了,产业来了。2019年5月,方下店村盘活村口闲置用地,合理利用城市“边角料”,积极拓宽发展空间,建成村文化体育公园。“别看我们村子小,这里承办过的赛事从国家到地方各级都有。”方永锋介绍,该文化体育公园共有1.2万平方米,包含10片门球场、2片5人制足球场、2片篮球场、2片气排球场及乒乓球场,其中连片的10片门球场是目前全国面积最大的门球场地。

借助赛事活动,方下店村引导鼓励村民配套娱乐休闲、餐饮住宿等旅游服务功能业态,走上增收致富之路。在做大做强体育经济的基础上,引进乡贤回归,依靠当地特色花卉苗木产业,坚持产业建园,布局中国花卉苗木产业智慧博览园、杜鹃花精品展示园及美丽苗圃连片基地,加快推动农文旅体产业融合发展。

时下,婺城大地上,在以方下店村等为代表的茶花争妍美丽乡村风景线统筹发展的同时,南山漫道美丽乡村风景线建设风生水起。金黄的银杏、潺潺的溪流、蜿蜒的绿道,南山漫道沿线的新昌桥村、卢家村、长山二村等地成为新晋网红打卡点。南山漫道沿线美丽乡村驶入发展快车道,为促进共同富裕增添动力。

“十三五”期间,婺城区扎实推进新时代和美乡村建设。全区累计建成美丽乡村风景线3条、省级示范美丽乡镇4个、精品村38个、秀美村52个、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达标村111个村,国家级美丽宜居示范村1个,省级美丽宜居示范村6个。一个个新时代和美乡村犹如颗颗明珠散落绿水青山间,一幅婺城版的“富春山居图”跃然而出。

突出“强”字:农业跃迁添动能

2021年4月,正是万物吐翠、婺茶芬芳时节。国家地理标志品牌“箬阳龙珍”正式发布,为婺城再添一张“国”字号金名片。

“箬阳龙珍”茶主产地位于婺城区南部高山,最高峰海拔1300多米。茶叶色泽绿润、香气清高、滋味甘爽,具有“箬叶形、箬叶香”的独特品质。“箬阳龙珍”成为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后,相当于拿到了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婺城区以此为契机,引导授权使用“箬阳龙珍”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企业转型升级,推进“箬阳龙珍”茶产业化联合体建设,实现茶业全产业链接,助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前不久,婺城区‘箬阳龙珍’茶产业化联合体获评全区首个通过省级认定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全区将加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创建和培育力度,充分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为婺城茶产业强起来提供助力。

作为婺城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茶产业曾面临无大品牌、分散生产、形不成合力的发展瓶颈。如今,婺城茶产业焕发新生。茶叶成为婺城富民的“金叶子”,全区目前共有茶园种植面积3.1万亩,茶叶总产量2865吨,年产值达1.52亿元。

婺茶振兴,仅仅是婺城区推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缩影。

民为国基,谷为民命,粮食事关国运民生。“三农”工作的核心是保供给,要让老百姓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晚稻收割时节,蒋堂镇盛桂有家庭农场机声隆隆,一派丰收的景象。“现在,依靠机器耕种、收割、烘干,种田省时省力又省钱。”从事水稻种植15年,农场负责人盛桂有早已摸清了门道:种粮要有好收成,除了积极拥抱先进的农业技术外,还要提高机械化和数字化管理水平。

原来,农场不仅配备有大型旋耕机、全自动插秧机、稻田开沟机、无人植保机等农业设备,实现了“全机械化”生产;而且还安装有数字化节水系统、耕地质量定位监测系统等数字化设施,实现点点电脑或手机,就能轻松种地。

五年来,婺城区着力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层层落实粮食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好各类粮食生产扶持政策,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水平。2021年全区完成粮食种植面积6.77万亩,预计总产量2.42万吨。全区种粮大户共47户,已建成179个粮食生产功能区,总面积9.83万亩。全区涌现出了一枝秀有机米、绿巨人功能米、婺禾富硒米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稻米品牌。

未来,婺城区将着力构建农业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经营体系和平台体系,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素质,加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打造农业高质高效的县域样本。

书写“富”字:农民增收有保障

金黄的稻浪、错落有致的梯地、山间若隐若现的蓄水池和生产道路……在婺城区长山乡石道畈村,曾经的贫瘠坡地蜕变为万亩沃土。“多亏有了项目带动,以资源入股的村民获得了稳定收入来源,实现集体、村民‘双富’。”石道畈村党支部书记张志勇欣喜地告诉小布。

张志勇所点赞的项目,正是位于长山乡和琅琊镇交界处的石道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开发项目。该项目涉及2个乡镇、8个行政村,区域面积13013亩。该项工程创新“集约设计、生态设计、创新设计”理念,引入海绵农业、智慧农业、生态挡墙、高效节水管灌等,实现农田集中连片、建设用地集中聚集、空间形态高效节约的土地利用格局,全力打造美丽田园示范区和乡村振兴先行区。

近年来,婺城区持续开展农民致富和村集体创富的“双富”工程,通过平台、项目和专班的作用发挥,全力打出飞地抱团联营、镇村合资增收、新村融合图强、农旅结合发展、效益农业增值、农产红盟引领、村企结对共赢、政银合作融资、国资托管收益、资产收储盘活等“十法”组合拳,实现村组织多渠道增收,推动村集体经济可持续高质量发展,促进村民共同富裕。

依偎在西南山区腹地的沙畈乡高儒村,与全区84个行政村一起飞地抱团入股婺城区集体经济小微创业园有限公司,每年可增加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该村村支书李永松说,固定资产既保本、又增值,有了这个“亿元项目”,小村也能做“大买卖”,大家增收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众所周知,婺城区西南山区是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有5座中型水库,是金华百万市民的“大水缸”。为更好保护饮用水源,关停了周边的民宿、农家乐、乡村旅游等经营项目,影响村集体收入。

如何助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行政村增收致富?婺城区推出集体经济小微创业园项目,以飞地抱团联营的方式,推进饮用水源涵养功能区村级集体抱团致富。项目总投资1.2244亿元,其中,国有资本6700万元,村级入股5544万元,涉及参股村85个。同时,婺城区与当地银行联合推出“乡村振兴·富村贷”,并对参与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的经济薄弱村,给予贷款贴息。

2020年是“十三五”收官之年,全区214个行政村经营性收入7932.76万元,村均37.07万元,较2016年增长437.25%。其中,54个功能区行政村年经营性收入达853.19万元,村均15.8万元,较2019年增长49.62%,较2016年增长953.33%。

绿野涌春潮,扬帆破浪行。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婺城区将坚持不懈抓好粮食生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奋力开启好农业农村现代化新征程,把“三农”美好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

微信图片_202112282336132

微信图片_202112282336131

微信图片_202112282336133

微信图片_202112282336135

微信图片_202112282336134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