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徐乐、记者沈贞海
日前,浙江省通报了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先进县(市、区),包括金华市婺城区在内的46个县(市、区)获评“2021年度全省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优胜县(市、区)”称号,这是婺城区继2019年、2020年后,连续第三年获此殊荣。另外,竹马乡下张家村、雅畈镇寿溪村被评为“2021年度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
做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是补齐农村生态环境短板,建设美丽乡村的有效抓手。近年来,婺城区不断探索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工作,走出了一条具有婺城特色的治理之路。今年以来,全区农村生活垃圾总量约6.1万吨,与2020年同期相比减少0.16%,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零增长”。全区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为60.04%,资源化利用率100%,无害化处理率100%。
评比+党建:将垃圾分类落到实处
如何普及正确的垃圾分类方式一直是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重点。自2019年开始,婺城区推出了农村人居环境“十佳村、十差村”评选活动,就生活垃圾源头治理、薄弱环节突破以及问题整改成效等相关指标进行每月评比,评出“十佳村”和“十差村”,掀起了村与村之间创优争先的热潮,垃圾分类成效显著提高。
多年前的新狮街道下裴村,房前屋后垃圾胡乱堆放,“十佳村、十差村”评选活动开始实施之后,下裴村曾连续两个月被评为“十差村”。看到其他村的垃圾分类工作都开展得有声有色,不仅获得了“十佳村”的荣誉,还获得了资金的支持,下裴村的党员干部们下定决心一定要让自己的村庄成为“十佳村”。
2020年初,下裴村将垃圾分类与党建相结合,专门组建了一支由党员、村干部、网格员组成的网格化管理队伍,实行定人员、定职责、定地段、定时段的保洁管理责任制。同时,对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内容和标准,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线上干部、驻村指导员、村两委干部组成环境整治检查组,每月对村人居环境整治检查评比,进行环境整治考核打分,提高群众环境卫生整治意识和积极性。如今的下裴村,道路清洁、房屋整齐、空气清新,再也看不到乱堆乱放的垃圾,下裴村也多次获评婺城区农村人居环境“十佳村”。
从“十差村”到“十佳村”,字面上的一字之差,实质却是农村人居环境的大提升、大跨越,以及人们在垃圾分类认识上质的转变。农村人居环境“十佳村、十差村”评选活动从根本上促进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
数字化加持:让垃圾分类监管更智能
农村生活垃圾收运也能智能化,对于这一点,竹马乡下张家村的保洁员感受是最深的。保洁员开的垃圾清运车集称重、拍照留档、评分等多功能于一体,村民们的分类垃圾桶也是装有智能化芯片的。“嘀”的一声响,保洁员将农户家的分类智能化芯片垃圾桶,对准刷卡区一扫,信息便读取成功。“分类正确,合格。”通过判断后,他对农户垃圾分类情况进行了按键确认。
这是婺城区在下张家村试行农户源头分类智慧管理系统。通过系统可实时将数据上传智慧平台,自动统计农户分类情况,形成垃圾分类积分。各村可结合党员联系户和农户积分兑换等考核机制,强化农户源头分类管理。
除此之外,为了提升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终端的运维水平,婺城区还建立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终端驾驶舱”,达到全区信息一张图,可实时查看处理终端的监控视频、堆体温度等数据,同时可通过手机端账号定期采集运维数据,通过驾驶舱自动统计分析,运行状况全程可视化。全区生活垃圾处理终端运维实现数字化监管。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记者获悉,金华市婺城区还打造完成了全省首个统建共享、互联互通,全区域覆盖的农村人居环境数字化监管平台。依托平台构建起区、镇、村三级联动监管体系,逐步形成“全域、全面、全程”的全覆盖长效管理模式。
生活垃圾变身“护花春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婺城,不光是“落红”,就连平时吃剩的瓜果皮、烂菜叶之类的易腐垃圾,也都能成为高质量的“护花春泥”。这都要归功于农村阳光堆肥房的推广使用。
在竹马乡下张家村,保洁员收完垃圾后,将垃圾清运车开向田野深处的阳光堆肥房,易腐垃圾倒入阳光堆肥房之后,经过一系列微生物发酵反应,就成了可以改善土质的有机肥,深受村民们的欢迎。真正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减量化、生态化、资源化的目的。
据了解,自2020年年底,为了提高阳光堆肥房反应效率,婺城区与浙大环资学院合作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农村阳光堆肥房设施技改提升工程。通过增设底部格栅减少含水率,提升污水管网,扩大出料门增加堆肥仓密封、保温性等方式对阳光堆肥房进行改造。截至目前,已完成设施技改提升项目的农村阳光堆肥房41座。与此同时,还对阳光堆肥房的处理终端进行数字化提升,安装高清视频监控、感应提醒广播、堆体自动测温等设备,配备专用宽带网络,实时上传终端运维数据。目前已完成处理终端数字化提升37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