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马瑞利、余赞敏、记者沈贞海报道 “喔,真漂亮!原来青瓷烧出来就是这样的!”“快看快看,那个杯子就是我做的!我也有自己的青瓷作品啦!”“杨老师,下次我们再做一个盘子,好不好?我还要写上自己的名字。”……这里是新疆阿克苏地区新和县丽水小学青瓷工作室,第一窑青瓷在新和县丽水小学烧制成功。
从9月到11月,在工作室导师杨辰星老师和马瑞利老师的共同努力下,同学们的作品经过素烧、浸釉、荡釉、喷釉、剃釉、装窑等工序,瓷器在14个小时的火炼之后涅槃重生。梅子青釉色温润如玉、犹如青梅,共计烧制作品68件。
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作为陶瓷类唯一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泉青瓷有着它独特的魅力。在新疆新和,随着丝绸之路的繁华兴盛,瓷器用泥与火熔铸了古老绿洲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两者相距万里,却又遥相呼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更好的传播青瓷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技艺,做好智力援疆、文化润疆工作,2021年9月,在丽水援疆教师杨宸星和其徒弟新和县丽水小学美术教师马瑞利的带领下。新和县丽水小学“都护瓷坊”正式开课。
9月初,进疆开展工作的扬辰星老师,立即进入新和丽水小学。在初步对青瓷基地进行了解之后,杨宸星老师积极与学校沟通对接,在丽水援疆指挥部的大力支持下,完成了对设备的检修(窑炉设备、拉坯设备等),物品的采购(陶艺工具、陶艺原料、陶艺上釉设备等),消防安全与煤气使用安全的整改,使青瓷实训基地达到了安全烧制青瓷的标准,为之后的学生授课与青瓷作品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为改善学习环境,杨宸星老师又对教室进行了美化,将青瓷的历史、青瓷的工艺流程、哥窑与弟窑的文化、龙泉窑传统器型等,作为文化宣传元素对墙面进行了装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杨宸星老师对青瓷拓展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设计和课后作业等进行了系统的安排。确定32名学生参与社团,其中民族学生28名,让其体验青瓷艺术,感受青瓷文化。学习课上,杨老师运用泥条盘筑、泥片成型、泥板成型、拉坯成型、捏塑等基础的青瓷成型方式,让同学们感受泥性,熟悉青瓷的制作方式。
再运用刻花、划花、印花等等肌理制作方法对做好的泥坯进行装饰。在掌握了基本的作品创作方法后,带领学生进行主题创作,如《新疆生活》为主题的杯子制作,《少数民族图案》为主题的花器创作等等。同学们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孩子们手中的瓷土变得千姿百态,创作的作品丰富多彩。
在杨老师和马老师的共同努力下, 11月13日,第一窑青瓷在新和县丽水小学烧制成功,共计烧制作品68件,看到自己作品的同学们学习的积极性更浓,对青瓷文化的认识更深。
为更好的开展青瓷文化的普及和传播工作,杨宸星老师在校内开展了《青瓷的发展和工艺》的讲座,并且邀请所有对青瓷感兴趣的老师前来体验和创作。
为扎实做好传帮带工作,自己开设示范课展示2次,辅导徒弟开设相关公开课2次。现已完成作品5窑,花器、茶器、纪念品、伴手礼等作品300余件。受到了指挥部领导、县委相关领导的一致好评。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记者获悉,在丽水援疆教师杨宸星及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青瓷社团各项活动顺利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日趋系统和规范,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提升,对传统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学生不仅能制作青瓷,还能感受其中的工匠精神并受用终身,做一名执着专注、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新时代好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