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直播间

丽水莲都:“处州白莲”富美乡村、“莲鸭共生”生态富民

——2021第十届处州白莲节正式启幕
2021-07-26 13:4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微信截图_20210724105503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雷项颖、记者沈贞海浙江报道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因“莲”而得名,因“莲”而秀美。 盛夏七月,莲都又迎来一场“莲”的盛宴。2021第十届处州白莲节在该区老竹畲族镇盛大启幕。本次活动汇集了老竹镇宣传MV《荷花朵朵开》首映、摄影大赛、厨艺大赛、直播带货、金融授信签约五个系列活动。

十载白莲节,十载富民路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处州白莲节自2012年举办至今,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成为了莲都宣传的一张金名片。经过10年精心打造,带来的不仅是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还让莲都“处州白莲”的名声大振,处州白莲以及相关衍生产业,如民宿、农家乐、莲鸭深加工产品等俨然已经成为当地百姓致富的一把金钥匙。

相关负责人表示,白莲节的举办,有效地推动了莲都农业、莲都旅游、美丽乡村、农旅融合的发展。白莲节承载着越来越多的内涵,已然是宣传“莲产业”、弘扬“莲文化”的重要平台,不但是展示莲都农业发展成果、农旅深度融合成效的一场盛会,更是展示畲民们绘就的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美丽画卷的重要平台。

记者在莲都区老竹畲族镇看到,“处州白莲节”期间,来观荷赏花的市民及游客明显增多,很多村民都在荷塘边上摆起了摊位,售卖刚刚采摘的莲蓬,以及附近农田里种植的桃子等时令水果和新鲜蔬菜,更有带有精美包装印有“丽水山耕”标志的荷叶茶、藕粉等产品售卖。

“处州白莲”助力乡村富美

据介绍,莲都种植白莲已有1400多年历史,自唐代,丽水就有“莲城”之誉,2000年7月,丽水撤市设立莲都区。处州白莲为浙江省著名特产,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因产于丽水市(处州)而得名,所产莲子称“处州白莲”。早在清嘉庆六年(1802年)处州白莲就被列为贡莲。

处州白莲具有粒大、饱满、色白、肉绵、味甘五大特点,为莲中之珍品,其性湿、味甘、有补中之益气、安心养神、活络润肺、延年益寿等功效,是名贵药材和高级营养滋补品。

近年来,莲都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处州白莲产业的发展,“莲鸭共生”被列入全区“3+2+1”主导产业。老竹镇大力发展处州白莲,形成了十里处州白莲基地,并将产业发展与畲族文化、红色文化、摄影文化、休闲文化等相结合,逐步形成了“莲文化+”的农旅融合发展产业链

“莲鸭共生”助力生态富民

值得一提的是,在白莲产业文旅融合的背后,“莲鸭共生”模式备受关注,“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万元钱”的农业特色产业体系已然成形、正在“生金”富民。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获悉,“莲鸭共生”模式示范基地是老竹畲族镇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以老竹传统白莲产业为基础,以“旅游+农业”作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生态体验农业,实现农业效益、农民收入、农村环境三提升。

“莲鸭共生”是一种将白莲种植与养鸭产业有机结合,利用鸭子在莲田的觅食、施肥等田间作业达到资源内循环的生态种养模式。

近年来,由于传统的种植模式桎梏了白莲产业发展空间。为了催化优势产业复苏崛起,进一步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在区委领导和相关部门、专家的支持下,老竹镇充分借鉴丽水古代荷塘养鸭的历史,全面对比莲田养鱼、养虾、养鳖等种养模式,创新探索出“一亩田、百斤莲、千斤蛋、万元钱”的“莲鸭共生”农业特色产业体系。

据悉,这个模式一方面利用了鸭子喜食螺丝、杂草的习性和鸭子粪的保肥能力,实现药肥减量,莲子增产;另一方面通过放养鸭子,既减少了饲料投喂,又大幅提升了鸭肉和鸭蛋品质。

据介绍,老竹镇现有白莲种植近千亩,其中“莲鸭共生”基地  400余亩。让莲田生“金”,替乡村“引流”,“莲鸭共生”模式为白莲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注入了新活力。现在夏季赏花游已经成为一种时尚,带动的不仅是老竹镇白莲产业的发展,更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兴盛,形成了一条产业融合发展、互促共赢的乡村农事节庆旅游发展新路子。每年白莲花期,吸引到大批市区居民和游客前往白莲基地赏花摄影游玩,附近的农家乐、民宿效益明显提高,进一步打开了农旅融合、多产联动发展的“开关”,全力助推了乡村振兴建设。

百亩荷塘,荷花含苞待放,清新的泥土、淡淡的荷香伴着微风和莲鸭声徐徐吹来。放眼望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自是别有一番景象。

“莲鸭共生”。

微信截图_20210724105531

微信截图_20210724105557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