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岩村扶贫车间一角,村民们正忙碌着赶制订单货物。
中国经济导报 张明 记者沈贞海
1月1日,在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马鞍镇琳琅村社区委员会办公室,该村社区返乡创业人员杨平和村社区副主任朱波正聊着他加工厂招人的事。
“年末了,加工厂出货量大,现在人手不够,你帮我在村上宣传宣传,看看有没有有意愿的。”杨平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朱波。很快,朱波便将这条招工信息录入电脑,同步出现在村社区委员会的LED显示屏上,循环滚动显示。
“我们还借助村上的广播、本村微信群,不定时地发布各种招聘、求职信息,为企业用工、村民就业提供帮助。”朱波说,这里就是该村的“人力资源市场”。
电车缝纫技术培训现场。
打造100个就业示范村,把“人力资源市场”办在家门口
朱波口中所说的“人力资源市场”,便是该县下沉到村的就业示范村工作站。据了解,2018年8月,该县创新就业服务方式,从人员培训、阵地建设等方面着手打造就业示范村。2019年11月,成功创建100个就业示范村,分布于全县37个乡镇(街道办)。
走进琳琅村社区就业示范村工作站,记者观察发现,在这个约15平方米的房间里,配有办公桌椅、电脑、打印机、文件柜等必须设备,墙上各种标识、标牌、制度统一规范张贴。房间外还悬挂有约2米长的LED显示屏,滚动显示着用工、求职等信息。
“这些都是就业示范村工作站基本的硬件配置。”该县就业局就业指导股李俊锋说,工作站还配有工作专(兼)职工作人员至少1名,要求熟练掌握相关就业政策和本村劳动力就业状况。
作为该站的工作人员,朱波对这项工作了如指掌。“哪些人在外务工,哪些人等待求职;哪些人有长期固定工作,哪些人是短时间灵活就业,我都心里有数。”朱波拍着胸膛说。
在朱波的办公桌上,整齐的放着各类文件夹,以及各类收集整理的用工信息。“这里面有我们村所有劳动力实名制登记、培训、就业或转移就业、创业台账等资料。”在与记者交谈时,朱波翻开一摞就业创业服务工作资料介绍说。在这里,所有资料统一规范整理,并按季度更新,实行动态管理。
“通过创建就业示范村,鼓励一批能人创业致富、带动一批农村劳动力就业、打造一批就业创业示范亮点。”该县就业局负责人说,打造100个覆盖各乡镇的就业示范村,能够有效带动3000余名劳动力就业,夯实了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载体,打通了就业创业服务最后一公里。
既帮“招工”又帮“找工”,为企业和村民牵线搭桥
在得知杨平需要“招工”时,朱波在发布招工信息后,又向他透露了另外一个信息。“政府每年都在乡镇举办‘春风行动’暨就业援助专场招聘活动,县内的大小企业都会去现场招工,你可以去看看。”朱波说,今年的招聘活动即将启动,届时定会有很多求职者参加。
告知杨平后,朱波又开始梳理本村需要就业或转移就业的劳动力名单。“招聘会一启动,我就通知他们去应聘。”朱波认为,全县的企业那么多,总有适合大伙的,机会不能错过。
从2018年8月开始,该村社区委员会就扮演着“人力资源市场”的角色,既帮企业“招工”,又帮村民“找工”。去年11月正式“挂牌”就业示范村后,这间屋子作为工作站,为企业和村民牵线搭桥的作用愈发明显。
“朱德故里景区招聘园林绿化工4名,需女性,即日起开始报名。”去年12月初,朱波从景区获得用工需求信息后,第一时间便在村社区的LED显示屏上发布了此条招工信息,并利用广播、微信群同步发布。很快,该村社区便有14名灵活就业的妇女前去报名。经过层层考核选拔,许玉蓉、陈素华成功应聘。
据许玉蓉说,在经过村社区委员会的时候,看到了LED显示屏上的招工信息,便向朱波了解咨询。“我一直没有固定的工作,平时主要是在附近打临工。这次应聘成功了,终于有了稳定的工作和收入。”有了新工作,许玉蓉特别感谢工作站提供的信息。
“工作站每周都会发布企业用工需求,既有县经开区的大企业,也有各乡镇的小企业。”朱波说,自正式创建就业示范村以来,已经累计发布各类信息百余条,帮助该村社区100余人实现就业或灵活就业。
2019年,通过搭建就业服务平台,已为该县经开区企业输送1570名务工人员;累计实现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1.9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8335人。
据了解,就业示范村工作站除了牵线搭桥,每年还要组织本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果树种植、食用菌栽培技术、养殖技术、电子商务等技能技术,帮助他们全面提升技能技术水平。同时,向村民宣传就业创业扶贫政策,支持引导就业创业,切实促进村民致富增收。
“春风行动”招聘活动现场。
实施“四项重点工程”,夯实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载体
打造100个就业示范村,只是该县夯实基层就业创业服务载体的举措之一。2019年,仪陇县人民政府出台促进就业创业“四项重点工程”实施方案,大力实施就业创业“回引”、技能培训、就业扶贫巩固提升、就业创业载体建设等四项工程,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方式,基层就业创业服务工作有力推进。
走进马鞍镇险岩村扶贫车间,只见裁线区、焊锡区、穿壳区等区域的生产线上一片繁忙。“年生产数据线400万条,年产值达1000万元以上,产品统一销售到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该扶贫车间负责人熊朝红说,工人都来自本村和附近村子,仅这一个车间就吸纳了20余人常年务工,其中贫困户12人。
“家门口就能就业,既挣了钱,还能照顾家里。”40岁的朱国翠对于自己的这份工作很满意。去年2月,她来到厂里工作,如今月收入3000余元。
“将分散各地的小养殖、小作坊、小加工房、小工厂、小车间等‘五小’经济实体培育成扶贫车间,带动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该县就业局负责人说,建设就业扶贫车间便是大力实施的就业创业载体建设工程。目前,该县已建成铜鼓乡蚕桑加工房、立山镇皮鞋加工厂等12个扶贫车间,带动225名贫困劳动力就业。
在创业服务方面,该县组建返乡创业联盟,成立“德乡创业联合会”,引导各乡成立创业协会,打造“创业联会+电商平台”总部,吸纳150余家各类创业入驻,开发创业产品300余类,实现年销售额过亿元;扎实推进“一园一中心,一镇一市场”建设,先后推进新政镇三条沟村、马鞍镇险岩村等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县大学生创业孵化中心,马鞍镇特色小镇及全数字化人力资源市场等创业平台建设,强化基层基础,激发县域就业创业活力。
“对返乡创业者,我们在政策上积极扶持,并将政策落实落地。”该县就业局负责人说,截止去年12月,全县新增商户22275个、小微企业5083家。全县形成2万余创业商户规模,从而形成强大的就业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