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舆情

构筑复合立体慢行系统 《上海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出台

2021-08-31 17:24     新闻晨报

如何构建安全、连续、高品质的上海慢行交通系统?如何做好轨道交通站点与周边的慢行交通的有效衔接?如何增加慢行交通网络密度?保障慢行交通有哪些具体措施?

记者昨天从市道路运输管理局获悉,《上海市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已经出台了,为上述问题的解决指明了方向。其中提出了提升慢行系统可达性,如增强跨水系、铁路、高快速路等的慢行连接;禁非道路的“弹性”恢复等。

构筑复合立体慢行系统

所谓“慢行交通”,包括步行交通和非机动车交通,其中非机动车是指自行车和合法规范使用的电(助)动自行车。

此次颁布的《导则》,为各层次慢行交通规划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并针对五个新城和城市更新地区的特质制定针对性策略。同时,聚焦核心功能区、枢纽片区等,打造示范区。依托历史人文、滨水景观等资源,建设特色慢行系统,并立足数字化转型,推进慢行交通信息化、智能化发展。

《导则》鼓励“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通过新改建道路增设慢行系统、开放利用公共通道,打通路网断点瓶颈,形成多层次、互联互通的全域慢行网络。从“构建连续完整的慢行网络、构筑复合立体的慢行系统、打造便捷高效的接驳系统、慢行设计精细提升、慢行系统品质创新、塑造品质特色的慢行新地标”六个方面,对慢行交通规划的范围、规划和内容上进行指导。

注重滨水两岸慢行联系

《导则》重点指导以交通功能为主的慢行系统(包括市政道路、公共通道等),但也兼顾了以游憩、健身为主的绿道系统。同时,鼓励构筑复合立体的慢行系统,在综合交通枢纽、轨道交通站点、密集商办区等地区进行综合立体开发,构建高效连通和功能复合的全天候立体慢行系统。

根据《导则》要求,在配套设施基本成熟的中心城区,将打开封闭的公共通道,注重滨水两岸的慢行联系与沟通,建设宜人的滨水空间;在轮渡码头周边做好与公共交通的慢行衔接,研究深化慢行越江规划,充分发挥中心城等区域滨水绿道、公园绿地的优势,利用此类休闲空间的内部道路,加强其与市政道路的紧密衔接,使其承担部分通行功能。

积极探索并建立“共享街道”“分时步行街”等新型街区,营造活力人文氛围,形成历史人文魅力街区等,焕活慢行交通资源空间,优化市民整体宜居环境。(钟晖)

【责编:倪珺】
原标题:构筑复合立体慢行系统 《上海慢行交通规划设计导则》出台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