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舆情

台风 “烟花”导致黄桃减产近半,价格涨五成!上海地产水果,怎样逃过天灾?

2021-08-12 11:19     上观新闻

8月10日,是上海地产水果奉贤黄桃集中上市的日子。

南上海特色农产品(黄桃)交易市场,一如往年,没有一个摊位是空着的。鹅黄色的黄桃堆得像小山,纸板箱层层叠起,四处传递着丰收的信号。

然而,真相却藏在卖家手写的“10块钱一斤”标牌里:台风导致奉贤黄桃大规模减产,往年7块钱一斤的黄桃,今年涨了5成。

台风“烟花”过境后,上海林业部门统计了当季地产水果黄桃、蜜梨的落果情况,分别约为25%、30%左右。

但现实远比数据令人沮丧:许多桃农及黄桃种植合作社估算,落果及坏果其实已经超过一半。蜜梨虽因上市期早于台风,收成略好些,但各家各户数千斤乃至上万斤的鲜果损失仍不可避免。更有不少果树在台风中“泡水”,明年的减产已成定局。

毋庸置疑,这场“桃梨之灾”,成了现代农业无法摆脱“靠天吃饭”生存本质的又一次确证。但我们也在其中发现了一些潜在的、可喜的变化:人们正通过改良技术、理念和种植方式,科学地对抗天气这一不确定因素。

只是对上海许多品类的地产水果来说,真正的困境,并不止于天气。

(一)桃农亏了八九万,与加工厂合作却行不通

7月24日,也就是台风“烟花”上岸的那一晚,费士杰彻夜未眠。

他是奉贤区青村镇吴房村的“种桃大王”。按照今年的长势,费士杰原已准备好迎接一场大丰收。然而台风来得又早、又急,黄桃还未成熟,就被断断续续下了100多个小时的大雨打落在地。

奉贤拥有6000多亩桃林,台风过境后,多数变得惨不忍睹。“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地上全是枝条和果子。”费士杰粗略估算,台风打坏的黄桃超过一半,加上个别被淹死的树,“少说亏了八九万吧。”

陈贤经营的岱柏农业合作社三年前开始批发黄桃主产区青村镇的优质黄桃。“按照5元的价格,每年能收20多万斤350克以上的优级果,且果品甜度均能达到13度以上。”这样的高品质黄桃,在盒马、城市超市等精品商超往往能卖个好价钱。

今年,农户送来的桃,品质达标率比往年低了许多,甜度也不及去年。“关键是数量非常少。”陈贤已将批发价提高到了6.5元,即便如此,“估计8月15号以后就无桃子可收了,我根本不敢接大客户的订单。”

最戏谑的是,消费者几乎在市场上买不到低于10元的桃子,而大量在台风中被树枝刮伤、仍可食用的黄桃却不值一钱——它们不能出现在鲜果市场上,周边也实在没有相应的食品加工厂能消化它们,唯一的宿命是烂在地里。

反倒是蜜梨“遭灾”后不久,几家浙江的食品加工厂闻风而来,愿意以一元钱一斤的价格,收购唐雪梅家的落果。

今年因夏季气温整体偏高,蜜梨中种植规模最大的“翠冠”品种上市期提前到7月20号左右。台风来临时,唐雪梅家的蜜梨已经收了一多半。但掉落在地的果实,仍有10000多斤。“10000斤梨收上来,人工费还要搭进去大几千,相当于一斤梨卖了几毛钱。”唐雪梅并不大愿意做这单生意。

向来一二产联动被视作降低农业风险的一条可行路径。发展果品加工业,可以在丰产期或灾害期帮助消化掉那些不适合鲜食市场的果品,从而降低产业链各环节损失。

但对于上海绝大多数品类的地产水果,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上海农用地极为有限,果业经济往往以小规模、高品质种植为特点,主打鲜果,不具备与工厂合作的成本及体量优势。

记者采访了沪郊一家黄桃饮品加工厂,明明就坐落在桃园附近,仍舍近求远从内陆城市购买原料。因为供需双方都明白,拿上海的地产水果做深加工,太“奢侈”了。

台风过后,许多被树枝刮伤、仍可食用的黄桃却无法再销售了。杜晨薇 摄

(二)“抗风”技术仍在攻关推广,果业又遭遇新挑战

2017年,宋军在上海蜜梨主产区庄行镇包下150亩地,以“宽行密植”模式启动蜜梨的现代化、省力化栽培。

相较传统的等比例间距种植,该模式拉宽了一行行果树之间的横向距离,留出了1.2米的硬化道路,从而方便水肥一体机、除草机、采收升降平台等农机开进开出,一下子将果园机械化率从0提升到80%以上。

除此以外,树种革新也是各大合作社的趋势性选择。过去不论桃树还是梨树,普遍采用“开心型”树种,即任由果树发散生长。现如今,许多新型合作社种植了“直立型”树种,“就像一棵棵行道树,直立向上生长,采收更快捷,抗风性能也更好。”宋军说。

提高生产的确定性,减少意外带来的损失,这正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目标。不过,在散户仍占主体地位的上海水果种植圈子里,这种新的种植方式的推广并不能一蹴而就。

目前,青村镇70%的桃树掌握在大小农户手里,庄行蜜梨的种植户也多为经营着四五亩地的小果农。如果要更换树种,农民需要经历3年左右收成锐减的过渡期,成本颇高,意愿并不强烈。

与此同时,机械化发展和新型农业技术对极端灾害天气的抵御能力,仍十分有限。青村镇2019年种下的一批“直立型”新品种桃树,原本要在今年实现首次丰收,结果大半果实还是在台风中被吹落、碰伤。

不止一位大型农业合作社负责人由此感慨:“除非投入几千万建设玻璃大棚,否则,还是得‘靠天吃饭’。”

并非只有现代农业可以“救”农民。本质上,农业发展是一个不断经验叠加的过程,新技术不能全然取代老技术,新技术甚至要在过往种植基础上寻找嫁接点。

为了提高梨树的抗风险能力,梨农顾卫忠去年耗资4万多元,给自家的30亩梨林设计了一套钢丝防护架,即将梨树枝条和密织的钢丝绑在一起。这次强台风中,顾卫忠的梨被打落3000多斤,相对周边其他梨园,损失较轻。

费士杰无法阻挡台风对果实一视同仁的摧残,却凭借30年的种植经验,基本上保全了自家的桃树免遭雨水浸泡。费士杰认为,土壤的自渗强度是可以被控制的。“冬天不过分松土,排水沟深挖,且始终保持畅通,就可以加速排涝。”

遗憾的是,老一辈的传统技术正面临严重断档。今年费士杰73岁了,退休早已被他列入计划日程,苦于迟迟找不到接班人,至今还撑在第一线。

但一场台风还是坚定了他关闭果园的心。他发现,除了人工成本的水涨船高,想要找到一个50岁以下青壮年劳力越来越困难。

“这才是农业真正的危机。”费士杰说。

宋军的众熠蜜梨合作社采取了“宽行密植”的种植模式。

(三)涨价只是“饮鸩止渴”?农民损失谁来补偿

发现黄桃涨价后的第二天,王声向公司打了报告,申请将今年计划采购的500箱员工福利品改为其他水果。

尽管桃农绝不会因为一个客户的抬脚走人而不做生意——事实上,今年的黄桃注定供不应求——但他们也很可能就此失去一个忠实的客户。

这正是陈贤所担忧的。今年的黄桃定价,在市场供需关系和农民预期的双重作用下,一举突破了10元大关。虽然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农民的损失,但忽高忽低的价格体系,暴露了一个产业本身不成熟、不够规模化的实质。

“如果我的客户今年可以花100块钱买一箱桃子,到了明年却需要花200块钱,他会怎么想?”

陈贤认为,面对不可控风险,只有规模更大的合作社能够承担得起短期的成本波动。上海地产水果的招牌要想做精、做强、做大,就必须进一步加强水果标准园建设,提高集约化生产程度。

目前,青村镇已经建设了包含岱柏农业合作社在内的多个黄桃标准园。“我们的种植面积达到300亩,日后将会在市场上起到一个‘压舱石’的作用。”陈贤说。

然而,不论市场如何调节,农民在灾害中受到损失是客观事实。除了遵守自负盈亏的营商规则,作为市场当中的弱势一方,是否还有其他的补偿方式能够帮助农民渡过难关?比如保险。

农业保险是市场经济国家扶持农业发展的通行做法。我国多年来持续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截至目前,上海已有相当比例果农参保。保险公司按照每亩每年近300元的标准收取保费,再根据当年的农田受灾情况进行相应的理赔。

这其中,农保在蜜梨行业的推广度尤其高,小农户、大农户以及合作社均已按时投保多年。种植了4亩蜜梨的小梨农李苏留介绍,自己近5年投入的保费,仅有一年“打了水漂”,其余都因当年遭受过大大小小的台风获得了相应的赔偿。“这笔赔偿不仅可以把保费覆盖掉,还能多拿几百块到上千块钱不等。”

但也有部分果农坚持不投保。他们认为,农保的赔付在真正的损失面前杯水车薪,“例如投保300块,实际损失2000块,只能赔付400块,而且赔付周期还很长。”

记者进一步咨询保险行业相关人士,对方表示,国内种植业保险普遍是成本保险,比如灾害发生在苗期,就按照从种植到苗期的成本损失来赔付。而国际上通行的农险则是“产量保险”,这种模式将农业生产者的成本损失、产量损失计算在内,根据整体损失进行赔偿。“如果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觉得产量保险更合理,保险公司理应逐步完善这种产品。”

目前,农险市场已经出现了不少创新的农险产品。如太保在宁波市象山县推出的地方财政“红美人”柑橘目标价格保险、在山东省长岛县推出海产品养殖风力指数保险、在云南省推出地方财政生姜种植保险等,还创新试点了全国首个 “保险+期货”产品,农业防灾效果较传统农险更加显著。

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业、保险业高度繁荣的上海,更有机会,也更有优势推动现代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强化农民抵御风险的能力,增添收入保障。

顾卫忠的梨园里,树上的挂果已经不多了。杜晨薇 摄

(四)上海地产水果应走高质量、低密度特色发展之路

20世纪末,奉贤区庄行镇开始了大规模的蜜梨种植推广。顾卫忠属于较早的一批参与者,他租赁了30余亩地,主要种植清香、黄花、翠冠三个品种。

起初,一斤翠冠可以卖到2块钱左右,是当时市面上价格较高的品种。可是今天,当日本南水梨在国内市场可以卖出45块钱一颗的高价时,翠冠的价格还在6块钱一斤左右徘徊,清香、黄花等更因为“卖不上价”,早早被市场淘汰。

事实上,上海不少果品仍处在一个不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每家每户有自己的客源,定自己的价格,形成了微观上的动态平衡。外部市场的供需究竟在发生着怎样的变化,农民并不确知。

不过,即便农民参与到了更大范围的竞争中去,市场调节下的翠冠价格,就真的能让农民享有更大的利润,掌握更大的主动权吗?恐怕未必。

近年来上海市农科院推出了更具特色的早熟梨品种“早生新水”,在2018年的“全国梨联合育种协作组第五次会议暨优质早熟梨鉴评会”上,它凭借独特的“吃口”和晶莹鲜亮的外观,收获了一枚大赛金牌。

更重要的,因其上市时间约在7月上旬,大概率可以规避上海的台风高发季,从根本上避免了灾害带来的损失。但因为它的产量仅为翠冠的三分之一,目前只有奉贤、松江等区的个别梨园进行了规模化种植。

“大多数农民还是追求量产,对这种走高端市场的新生品种持观望态度。”庄行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林业负责人胡翠红表示。

可就在这两年,庄行镇一家蜜梨合作社却将“早生新水”卖出了25元一斤的高价,亩均盈利远超“翠冠”。这一下触动了许多梨农的神经。

据公开报道,中国进口水果数量近年来持续攀升,一次性花数百元乃至上千元买水果,已从市民偶尔为之的高端消费行为,变成常规操作。且越是稀缺的、高端的品种,越是受到市场的青睐。

在记者常光顾的一家进口水果市场,店主告知,800元一只的黑刺榴莲总是刚上新就断货,反倒是价格更亲民的猫山王和金枕榴莲常有库存。

再来看蜜梨:“我们发现,相当数量的消费者,更愿意花两倍以上的价格,购买我们的新品种‘翠玉’,就是为了体验它细密的口感。”众熠蜜梨合作社负责人宋军说,上海不少地产水果的上市期往往只有半个多月,“很多老百姓的诉求是:我们一年只吃这一次,要吃就吃最好的。”显然,中国的水果消费市场正发生着巨变。

在合作社的示范效应和市场反馈的带动下,庄行镇一批敢于尝鲜的梨农率先做出了重大的改变。

顾卫忠在种下2亩“早生新水”后,又从郑州果树研究所引进了一批日本秋月梨种,从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了研发30年的成果沪晶18号梨种。他已经意识到:“靠产量取胜,赚的只是小钱,而且来一场台风就能血本无归。”唯有探索优质的、稀缺的种植品种,能够帮助他走向更广阔的市场,赚取更大的利益。

而上海地产水果未来的发展路径也由此变得清晰起来:继续走好高质量、低密度的鲜果种植路线,市场终究会给出公允的答案。(杜晨薇)

上海地产水果市场上,高端优质果品大受欢迎。

【责编:倪珺】
原标题:台风 “烟花”导致黄桃减产近半,价格涨五成!上海地产水果,怎样逃过天灾?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