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挥洒、海风吹拂,位于长江口外的上海市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一片宁静祥和。偶有几只飞鸟从芦苇丛中飞起,掠过浅滩,又落入另一片草丛中。
九段沙湿地被称为上海“最后的处女地”,保持着原生态的湿地自然环境。然而,长江口的违规捕捞,一度威胁着这块处女地。“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后,一项项工作方案和行动出炉并得到落实,维护着九段沙保护区的生态安全,贯彻长江流域“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生态保护发展战略。
丰富资源引来非法捕捞
秋意渐浓,南迁过冬的候鸟,已经开始逐渐在九段沙显露身影。上海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保护科工作人员康亮告诉小布,湿地里的绿翅鸭、斑嘴鸭等近期开始变多了。
九段沙保护区成立于2000年,2005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一块河口海岸型湿地,总面积约420.2平方公里,包括上沙、中沙、下沙、江亚南沙及附近浅水水域。由于这片区域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路线上,每年秋冬季节都会有大量候鸟在此停歇、觅食,令保护区对生态的重要性变得尤为显著。
九段沙湿地水域,淡水与海水交汇,营养盐类丰富,是鱼类等水生动物栖息、索饵、繁殖的良好场所,由此形成了以凤鲚、刀鲚、间银鱼、白虾和冬蟹为特色的五大渔汛,以及蟹苗和鳗苗两大苗汛,成为著名河口渔业区。
丰富的渔业资源,也引来了各类非法捕捞行为,一度威胁着这片湿地和前来过冬的鸟类。康亮介绍,在长江口非法捕捞的渔船,此前经常在九段沙水域布网,甚至将渔船停靠在九段沙的潮沟里,并在湿地上堆放各种杂物。
“人类活动会对湿地的生态环境造成影响,无论是过度捕捞,还是各类杂物垃圾的随意丢弃,都可能对原有的生态体系构成威胁。”他告诉小布。
“渔网基本看不到了”
为此,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始终在开展各类打击行动,保护这片处女地。“长江大保护”战略启动后,2019年9月,浦东新区更是成立了专项整治小组,拉开了长江口专项整治工作的序幕。
一年来,新区各职能部门联合行动,打击各类非法捕捞行为。九段沙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署与渔政、海事、公安、边防等部门共同建立长江口水域禁捕管理专项整治联勤联动机制,组成执法船艇编队,采取不定期整治方式,打击并遏制违法捕捞。
数据显示,去年10月至今,各部门开展执法清理行动106次,驱赶渔船161艘,查获涉渔“三无”船只19艘,清理渔网354具,插网竹竿1166根,浮子1838个,收缴渔获物433.3斤,行刑对接移送刑事案件2起,共5人。
“以前,我们的执法艇经常会被渔民布的渔网缠住。”康亮说,“经过这些年努力,渔网基本上已经看不到了。”
另外,针对渔船在湿地潮沟里“藏身”的情况,管理署借助无人机巡查,搜寻潮沟里的“三无”船只,同时开展拦截设施建设,发挥“防患于未然”的效果,同时增强长效管理能力。
九段沙中沙边上一条被称为“小腰门”的潮沟,因为风浪小,曾经是不少非法捕捞渔船的主要停靠处,渔民还将渔网等各种渔具堆放在岸上。
看似普通的做法,其实对湿地生态破坏不小。康亮告诉小布,只要有人,鸟类就不敢来进食。而丢弃的各类杂物和渔具,也会变成海洋垃圾,对底栖生物和鸟类带来伤害。
“经过整治后,没有了人类活动,如今各类生物的数量有了明显增加,整个生态链更加稳固了。”他说。
“新居民”不断增加
持之以恒的禁捕工作,让九段沙湿地的自然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截至2019年的累计监测结果显示,九段沙现有高等植物61种;昆虫510种;大型底栖动物115种;鱼类135种;鸟类18目48科21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有东方白鹳、白头鹤、遗鸥3种;二级保护鸟类有小天鹅、黑脸琵鹭、黄嘴白鹭等24种。
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也在提升。2019年的基础监测中,九段沙湿地又发现了9种新记录物种,包括2种高等植物、3种底栖动物和4种鸟类。
九段沙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湿地野生动植物的天堂,执法保护工作为九段沙“新居民”的生活提供了支持与保障,维护着生态系统的稳定。
曾经的渔民顾军,如今是管理署的一名“编外”工作人员,参与湿地的鸟类和环境监测已经有多个年头。他告诉小布,现在在九段沙湿地和附近水域监测时,经常能遇到惊喜。
“我们监测到了灰背隼,这样的猛禽以前都很难看到,现在也出现在湿地了,这说明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了,禁捕行动功不可没。”他说。(章磊 /文 倪竹馨/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