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提出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提案

2024-03-06 10:37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微信图片_20240305213034

全国政协委员倪闽景在人民大会堂。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 “教育系统重视拔尖创新人才的选拔和培养,这是十分令人欣喜的事情,但是许多高校在高中、初中招收所谓的超前拔尖学生,集中举办少年班。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也在效仿集中举办拔尖创新班,这种情况十分令人担忧。”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上海市委副主委、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说,今年的全国两会上,他提出关于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育的提案。

“学习的本质是塑造人的大脑,不一样的大脑才是未来创新的基础。”倪闽景表示,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是一个系统性工程,但是对于拔尖创新人才的认识和培养方法需要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为拔尖创新人才是天选之人,只要有适当的方法把这些天才筛选出来,然后进行培养就可以了,只要智力正常,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拔尖创新人才。

二是把超常儿童归拢到一起,做超前拔尖学习和训练就能够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实际上多年来几乎所有集中培养的少年班、创新班、英才班全都没有成功,其主要原因是集中培养反而减少了人才成长需要的多样化环境。

倪闽景委员提出以下建议:

一、着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科学教育体系。科技自主创新体系建设的逻辑应该是:只有教育创新,才能培养领军人才,才能实现科技的领先。教育跟在人家后面,人才和科技也只能跟在人家后面。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今天,我们需要科学教育战略家和架构师,系统构建科学教育的新范式,在思想方法和实践方法上寻找到中国式突破。建议教育部成立专门的攻关项目开展研究。

二、站在传统文化传承与重塑的角度,为科学精神的旺盛生命力提供文化土壤。科学教育变革的核心难题是科学精神的培养,科学需要冒尖、与众不同。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兼收并蓄的文明,要发挥创新性与包容性优势,在世界科技大发展的背景下,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注入科学精神。全球出现过5个世界科学中心,首先涌现的是人文和艺术的创新,包括教育创新。如果只专注培养科学家、工程师,就很难培育出顶尖的大家。建议在重视科学教育的同时,需要更加强体育与艺术课程。

三、科学教育需要多样化的行动。基础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最大的贡献就是让学生的大脑更多样化,而不是掐尖培养。多样化的好处是让缺点与错误也能成为资源与优势。建议在学校里建设更多的科技类兴趣小组和创新实验室,在课堂里尝试使用各种教学技术和各种教学方法。中考高考需要设置更多样化的评价招生方式,特别要积极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形成新的考试内容和形式,找到解决问题能力和综合素养的评估办法。

四、加强校内外科学教育的协同,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空间和机会。在校科学课程更强调知识性、系统性和基础性,以形成基本的思维能力;校外课程更强调实践性、时代性与多样性,以形成个性与特长。人的兴趣差别实际上主要是在非正式教育中形成的。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并不能通过高度课程化的正规教育实现,需要比较宽松和相对自由的环境里养成。建议规定中小学生,每周都要走出校园到社会大课堂中去调研实践;鼓励社会开展各种科技类实践活动和比赛。

五、打破科学家神话,让科学回归理性。相比4、5百年年前科学家不被大众接受,现代社会对科学家是受人尊重的,这是社会的巨大进步。但是,科学发展需要质疑、敬畏而非迷信。如果迷信科学、神化科学家,这对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的传播就十分有害。对科学家的神化,会让许多人认为科学家都是天才,从而打消许多智商平平的孩子们的科学家之梦。建议要大力宣传人人都有创新能力,宣传科学家的不畏艰险努力探索的精神,而不是神化科学家。不允许在基础教育阶段开设所谓的拔尖创新人才班,而是对那些天赋异禀的孩子在课余给予更多的机会和宽容。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