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长宁区委书记张伟:数字经济大区要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

2024-01-25 16:16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因靠近虹桥国际机场的区位优势,位于中心城区西部的长宁一直是上海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的创新策源地。长宁城市更新的每一笔,归根到底连接的是民心,传递的是温情。2024年上海市两会期间,市人大代表、长宁区委书记张伟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长宁不仅是数字经济大区,更是一个有品位、有颜值、有温度的城区。

有冲劲:“数字长宁”持续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近年来,长宁区着力用好这一产业根基,区内“互联网+生活性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头部企业和优质中小企业的集群式发展,带动了数字经济成为全区最大产业和最强引擎。

“2023年,长宁区GDP同比增长12.8%,增速继续保持全市前列,数字经济起到了巨大贡献。”张伟介绍,“数字长宁”有着20多年积淀,诞生了携程、美团点评、拼多多等为代表的一批平台企业,带动“互联网+生活服务业”取得大发展。全区亿元以上电商交易平台已达29个,去年交易总额位居全市第一。

数字经济发展势头强劲,让长宁居民加快享受到数字生活的普惠便捷。全区公立医院均开设互联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全部开通互联网诊疗功能。长宁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入选教育部“基础教育典型案例”“智慧教育优秀案例”。每个街镇都设立了“一键叫车智慧屏”,公共停车场库数字化联网实现全覆盖。

长宁良好的营商环境如同清新空气,是许多市场主体与长宁区长期携手发展的基础。临空园区是长宁区打造的“虹桥营商环境样板间”,这里集聚了联合利华、德国博世、携程网、联邦快递等一批国内外知名总部企业、信息服务企业和航空物流企业。

这种磁吸效应与一直以来,长宁区委、区政府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国际一流水平为标杆,持续打造更具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分不开。就在过去的一年中,长宁区结合大兴调查研究,向2256家重点企业发放“服务包”,联系走访企业2.3万余次。同时,制定发布《加大力度支持民间投资发展若干政策措施》,举办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民营经济圆桌会等,全力支持民营经济做大做强。

一家决定将主业指挥中心设在长宁东虹桥中心的企业负责人谈道:“政府各级部门都发自内心地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平时‘无事不扰’,遇事‘有求必应’,是我们来到长宁后最大的感受。”

不仅是企业“无忧安居”,放大到个人,在长宁区也能“无虑乐业”。“人才的衣食住行我们都能帮助快速解决”张伟介绍,长宁区持续擦亮人才服务品牌,拓展上海虹桥海外人才一站式服务中心功能,在全市率先成立人力资源服务业党建联盟,实现涉外人才服务由线上向线下实体拓展,区级人才服务资源和服务功能向园区、楼宇、社区延伸。

“国内平台经济趋近饱和后,长宁区正聆听数字经济脉搏,抓住新赛道,创造新质生产力。”张伟表示,长宁区鼓励和支持数字经济平台企业“出海”发展。拼多多的境外平台上线短短一年,已经在全球已经有超过4.6亿用户,在海外市场引起了热烈反响。

同时,以百秋尚美集团的“容么么”为代表的直播电商,也在长宁区拔节成长。“目前1万平米的直播间深受年轻人欢迎,一天的成交量就能媲美一个传统购物广场,很快就要翻番扩容。”

迎来百岁生日的武夷路,是《繁花》里“新中国第一股”的诞生地,近几年又成为长宁区重点培养的黑湖科技等一批Web3.0产业互联网“独角兽”恣意挥洒科创潜能的“梧桐硅巷”。从良好宽松的创新环境、高水平的配套服务,到顺畅的成果转化通道,长宁区为孵化新一批“长宁创造”不遗余力。从港口运转、工业生产到自动驾驶,长宁产业互联网看似“润物细无声”,却掀起了新时代新型工业化的滚滚巨浪,汇聚起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早日实现的强大势能。

有品味:“微整形”服务“大民生”

时代在变,品味不变。2022年起,长宁区在武夷路、定西路、愚园路交叉围成的田字格区域内试点推进“上海硅巷”科创街区建设。而见证这一历史的老房子与居民们,也正向“新”而兴,步入更美好生活。

“作为全市较早启动城市更新的中心城区之一,长宁区在‘十二五’期间二级以下旧里全面完成改造后,已几乎没有城中村和旧里棚户区。”张伟谈到,长宁区的城市形态目前呈现新老结合,城市更新主要集中在对传统老旧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的更新。

城市是个生命体、有机体,必须敬畏城市、善待城市。近年来,上生·新所、上海影城、翡悦里等长宁区知名城市更新项目,因糅合原有的历史建筑和周边环境,让新旧要素活泼流动起来,成为海派时尚的“网红打卡地”。

在对旧工业厂房、旧商务楼宇的改造中,长宁区一直认真思考如何利用好、发展好既有环境和存量空间,精细化如“微整形”的“留改拆”治理模式,既为“工业上楼”腾笼换鸟留白,又保护好历史建筑赓续城市文脉,获得了广泛认可和推广。

有温度:“两旧”改造以人为本

旧区改造、旧住房改造事关百姓安居乐业和群众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成为长宁区党委、区政府时刻关心的“头等大事”。张伟坦言,两旧改造房屋面积不大但分布分散,“需要一个个去啃”。长宁区按照小梁薄板房屋、非成套职工住宅、新式里弄房屋、零星旧里房屋等四类房屋,有序分类施策实施改造,努力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影响。

其中,小梁薄板房屋改造将作为重点推进,按照实施先后次序,综合运用原址改建、拆落地重建、置换、征收等改造方式有序推进。在非成套职工住宅改造项目实施中,长宁区建立由群众工作组和规划、征收、房管、法律等专业人员参与的定期会商制度,为群众提供专业支撑。

增进民生福祉始终是长宁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长宁区每一座过街天桥都陆续加装了电梯,老旧小区等居民家庭燃气灶具也全面配置了熄火保护装置,不少街道增设了社区食堂、老人日托所等便民机构,全力解决少数人的“过街”“消防”“就餐”,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城市“以人为本”的融融暖意。

有颜值:“滨水秀带”滋养精品城区

华政学府的粉墙红楼,中山公园的柳树白鹭,风铃绿地的紫藤浓荫……近两年,路过长宁苏州河沿线的市民都会为这条滨水秀带日新月异的变化而不断惊喜,附近的居民更是亲身感受着长宁区越来越美好的生活居住环境。

随着长宁苏州河健身步道贯通升级,沿线的多处桥下空间也陆续焕然一新。凯旋路桥、古北路桥、真北路桥和中环立交桥,告别原本灰暗冷峻的“工业风”,以多姿多彩的动物涂鸦融入区域优势特色,变为有颜值、有内涵的公共活动空间。

长宁区政府带头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空间资源开放共享,带动了全区居民的生态美化意识。从杂草丛生的“边角料”到生机盎然的“忘忧角”,新泾镇绿八居民区协和家园小区的乐颐生境花园,源于居民自发从无到有利用本土植物培植还原土地原有生态系统,亲自打造了解自然、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家门口的生态花园”,实现了社区环境的华丽转身。

“长宁的绿化覆盖率超过1/3,有好的生态底子就应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张伟表示,长宁区将努力打造有国际影响力的精品城区,把最好的公共空间留给人民,拉近人与城市、人与河流的距离,传承城市的历史文脉。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