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原创新药接连“扬帆出海”

呋喹替尼在美获批上市48小时内就开出首张处方
2023-11-20 15:54     解放日报

■当下,上海集聚了1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公共专业服务平台达100多个。据悉,今年起的三年内,上海将逐步开工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达500万平方米

■近十年来,有146个创新药由国内企业研发上市,占全球上市创新药的15%,在研创新药占全球的33%,仅次于美国

记者从和黄医药获悉,11月9日在美国获批进入当地医药市场的呋喹替尼,在48小时内就开出首张处方,成为首个在海外开出处方的上海原创新药。这是最近十多年美国批准的第一个用于治疗转移性结直肠癌的小分子药物。

就在上个月,另一家上海企业君实生物研发的特瑞普利单抗,成为我国首个在美国获批上市的自研自产创新生物药,填补了美国鼻咽癌的治疗空白。

近十年来,有146个创新药由国内企业研发上市,占全球上市创新药的15%,在研创新药占全球的33%,仅次于美国。

上海原创新药接连扬帆“出海”,进入国外医药市场,究竟有何意义?这对于上海乃至国内其他药企的“出海”之路,有何启示?

做仿制药还是创新药

2007年,和黄医药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苏慰国,在上海张江一家咖啡厅的餐巾纸上,画下了呋喹替尼最初的小分子结构。当时的张江乃至中国,从事新药研发的企业可谓凤毛麟角,甚至鲜有人去谈论创新药,仿制药才是主流。

这也不难理解。一个新药平均需要长达十年、多达十亿美元的投入,且“九死一生”。做仿制药还是创新药?

和黄医药选择了后者,因为仿制药只能在国外原研药专利失效后做,这样我国患者就无法第一时间用上新药。

君实生物也做出了同样的选择。PD(程序性死亡因子)-1及其作用机制的发现,堪称人类抗癌史上的重要事件,2006年国外开始启动PD-1临床试验,这些触发了几位年轻科学家的念头——我们为什么不能做中国人自己的抗体新药?2012年他们在“张江药谷”孵化器一个不到300平方米的租赁空间成立了君实生物,并很快在美国也建立了研发中心。

两家企业的选择为“出海”埋下了伏笔。因为在美国医药市场上市,首要的是能够满足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有差异化的创新药有着仿制药无可比拟的优势。如今,和黄医药的研发人员占比超过60%,居中国创新药企榜首。君实生物的研发团队也有上千人。

值得一提的是,两家企业都受惠于2008年我国启动实施的“重大新药创制”专项。这也撬动了大量社会资本对中国创新药的关注。

“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

“‘出海’过去只是一个选择项,但现在是一个必选项,是中国创新药企业未来的突围方向。”今年9月,普华永道中国医药医疗行业主管合伙人徐佳在“中国自主创新药的出海探索”论坛上说。

“造船出海”还是“借船出海”?

“起初我们是‘造船出海’,前两年尝试在美国建立临床和销售团队,但后来判断,短期内我们更适合‘借船出海’。”和黄医药资深副总裁崔昳昤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审批标准和国内有差异,商业化团队的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既需要掌握当地的准入政策,也需要了解美国的医院和医保体系,“我们的优势在研发,把自己的优势和别人的优势结合起来,才能把这个创新药更快惠及全球患者”。

“‘造船出海’和‘借船出海’是两种互补的模式,风险不一样。自己‘造船’风险更大,收益也更大;‘借船’需要合作,利益共享,但风险相对更低。”苏慰国说。

正是因为这一策略的调整,今年初,和黄医药与总部位于日本的武田制药达成呋喹替尼在中国以外地区开发及商业化的许可协议,首付款4亿美元,总额高达11.3亿美元,刷新中国小分子新药许可协议纪录。

君实生物选择的也是“借船出海”。在君实生物首席执行官李宁看来,找到合适的合作伙伴,依托其在当地的临床研发和商业化优势,将提升“出海”效率,扩大药物可及的区域。“当企业‘出海’的产品不断增加,且在同步扩充海外研发和商业化团队,将更加具备‘造船出海’的条件。”

无论“造船”还是“借船”,重要的是务实与灵活。

研发?生产?还是生态?

君实生物副总经理张卓兵,见证了企业从“张江药谷”一间实验室成长为一家全产业链运营集团。“张江药谷”作为国内最早的国家级生物医药孵化器,不仅为初创的君实生物提供了物理空间,还为新药研发提供了各种公共服务平台。

当下,上海集聚了1400余家生物医药企业,公共专业服务平台达100多个。据悉,今年起的三年内,上海将逐步开工建设生物医药标准厂房达500万平方米。

对于企业来说,他们看中上海的是研发优势,还是生产空间,抑或是各种要素糅合在一起的生态?

苏慰国曾在多个场合说过,呋喹替尼成为“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下上海首个试点品种,使其提前三年顺利上市销售。以往,我国药品注册与生产被“捆绑”在一起。“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这一制度,允许和黄医药在没有自己生产基地的情况下,委托其他企业生产药品。

“一直以来,创新药很难进医院,全国创新药的进院率只有20%—25%。上海率先推出了‘新优药械’目录,创新药一旦进入医保,就能以最快速度到达患者手中,许多药企都非常羡慕我们。”崔昳昤说,政策和环境对于创新药企业而言就像“风向标”和“水土”,呋喹替尼从研发到上市都得到了上海的政策推动,“和黄医药在张江21年了,这里就是做创新药最好的地方。”更让崔昳昤感慨的是,在尚无一个药品“出海”的情况下,上海就已制定前瞻性的扶持政策,鼓励“出海”。

这不是偶然,要让更多中国创新药跻身国际赛道,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良好的创新生态必不可少。(记者 黄海华)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上海原创新药接连“扬帆出海”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