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用文字记录社会变迁,为人民留存生活记忆

2023-06-28 18:2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1

2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鲍筱兰 当年的愚园路依旧安静祥和,百年的弄堂依然深深。6月28日,为迎接“七一”党的生日,主题为“永恒的丰碑:从兰发里到亨昌里——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向导》《布尔塞维克》文献展”在上海长宁图书馆开幕。

此文献展由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主办、上海市长宁区文化和旅游管理事务中心、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承办。为了配合此次文献展览,长宁区图书馆还精心准备了珍稀馆藏图书参与展览。

中国共产党早期报刊《向导》《布尔塞维克》文献展在上海市长宁区图书馆开幕。

据了解,这次展出的文献除了《向导》《布尔塞维克》报刊的高清影印本之外,还有1956年版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1952年版的《毛泽东选集》,1952年《毛泽东选集》大字本,1960年代版的《毛泽东选集》(英文、日文、韩文、法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印尼文、越南文),《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 (包括中文版、英文版、意大利文、匈牙利文、阿尔巴尼亚文、土耳其文、蒙古文、柬埔寨文、老挝文、缅甸文、尼泊尔文等11个语种)。

据悉,中国共产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后,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陈独秀等人决定创办《向导》周报,同时决定由蔡和森担任主编。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第一张公开发行的中央机关报在上海正式创刊,发行所在老西门肇浜路兰发里(今复兴东路1047弄)3号,由一家名叫“光明印刷厂”印刷发行。陈独秀为《向导》题写刊名并撰写了发刊词。

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共中央所在地多次转移,5年中,该报不仅探索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任务,而且对中国革命的对象、动力、斗争形式、工农运动等基本问题作了分析,被誉为黑暗中国的“一盏明灯”、苦难同胞的“思想向导”。

1927年党中央迁回上海之后,郑超麟奉命恢复出版《向导》,瞿秋白同意了即将出版的中央机关报不应再用《向导》这一名称,而应当改为《布尔什维克》的建议。

展览现场。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布尔塞维克》在静谧古雅而又隐蔽的愚园路亨昌里418号(今愚园路1376弄34号)的一栋民宅里诞生了,一群年轻的共产党人迅速进入了新的舆论宣传阵地。《布尔塞维克》的出版虽然历经坎坷,但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间,都蕴涵着共产党人的革命理想、信念及其志向,传递着革命的目标、任务和要求,使之成为土地革命时期党最重要的政治喉舌,宛如清风吹散了大革命失败后的阴霾,又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摸索前行的中国共产党人。

回顾我们党的百余年历史,我们清晰记得:《新青年》《湘江评论》等期刊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启发民众救亡图存的革命意志,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和组织准备;《向导》《布尔塞维克》等期刊在中国共产党创建初期宣传成效明显,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的广泛传播,对党组织的发展壮大起到极大推动作用。

今天我们循着那些泛黄的文献来回看我们党出发的路途,引领中国共产党走过百余年的光辉历程,也更加坚定了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锐意进取,埋头苦干的信心和决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