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倪珺 2021年2月,国务院发文批复同意《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经过两年的建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把蓝图转化为施工图、实景画,“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2.69万亿元,以占三省一市不到2%的区域面积,贡献了近10%的经济总量,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贡献“虹桥力量”。
特别是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核心承载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全面提速,显示度、引领力和竞争力持续提升。在上年高基数基础上,2022年商务区剔除留抵退税因素后税收收入比上年增长15.2%,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增长1倍,进出口总额增长8.6%;全年累计吸引重点投资近1300亿元,增长超60%,正成为长三角区域高速发展的新标杆和双向开放的新地标。
目前,《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落地率超过95%。明确的29项政策措施已落地26项;嘉昆太协同创新圈、金山—平湖长三角科技城等一批依托毗邻区、聚焦产业链的合作平台,正成为深化区域合作重要抓手;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已实现开工。
挖掘流量价值,“大商务”功能进一步提升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围绕做强优势产业、做大经济规模,集聚一批国内外高能级企业、机构、平台,力争体现经济发展高密度、高质量、高产出、高效益。
总部经济集聚升级成效明显。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内资总部企业、贸易型总部企业发展支持政策先后出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内资总部项目储备库相继建立,商务区累计吸引各类总部企业500余家。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和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服务中心揭牌运作,“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长三角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推介暨项目集中签约大会”成功举办,23个民营企业项目集中签约。虹桥临空跨国公司(总部)科创园、南虹桥民营企业总部集聚区、虹桥新慧总部湾等总部基地加快建设。亚投资本、远景红杉、美控基金等一批投资管理总部在入驻虹桥后加速布局长三角的自动驾驶、现代物流、新能源、新材料和半导体、智能制造等优质项目,投资快速落地。
现代服务业发展能级显著提升。创设虹桥国际中央法务区,加快汇聚一批知名度高、专业性强、在业内有影响力的律师事务所、仲裁机构、公证机构、司法鉴定机构等法律服务机构,目前已落地40家。长三角仲裁一体化发展联盟、上海仲裁委员会虹桥中心等功能性机构签约落地。依托虹桥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吸引一批海内外民航总部、航空货运总部及关联企业、航空联盟及机构入驻。全力推进金山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建设和华东无人机空港建设,打造无人机产业集聚区、应用场景试验区及规制标准首发地。苏州与中国商飞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署,全力打造航空航天产业基地。嘉兴与中国特种设备检测研究院合作建设长三角分院,共同打造一流智能检测科研服务平台。
国际贸易创新发展态势加快呈现。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苏州工业园区和昆山三个国家级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持续推进建设。苏州工业园区深化新型离岸国际贸易试点,率先推出长三角一体化真空包装货物海关查验协同等创新性举措。嘉兴电子商务产业园获评“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嘉兴)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推进。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建成开通,平均访问时延性能提升11.6%,平均丢包率性能改善73.6%。“中欧班列—上海号”从“大虹桥”始发,实现中欧线、中俄线、中亚线三大主要线路全覆盖,2022年累计开行53列、总货值13亿元。
金融赋能实体经济作用进一步增强。目前,制定出台的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专项政策,累计推荐三批次共177家企业开立自由贸易账户;依托自由贸易账户体系建设,高效开展资金结算汇兑、投融资、资产管理、全功能一体化资金池搭建等业务。积极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范围内符合条件的项目开展基础设施REITs试点工作,苏州工业园区REITs、合肥高新创新产业园REITs、东久新经济产业园REITs、华润有巢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等一批基础资产位于“大虹桥”的REITs项目先后发行上市。上海、合肥、嘉兴等地获批建设国家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合肥国际金融后台服务基地建设方案初步完成,持续汇聚科创产业金融资源,落地15家金融机构总部级综合基地、50余家区域性金融机构总部。
加强辐射联动,“大会展”功能进一步强化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充分发挥作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永久举办地的平台优势和溢出效应,加快集聚国际国内高端展览会议,着力拓展会展产业内涵,推动“大会展”成为服务国内外企业抢占全球贸易制高点的战略支撑。
第五届进口博览会吸引来自127个国家和地区的2800多家企业参展,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35.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3.9%。海外新商品通过“进博会上首次亮相、跨境电商零售首次贸易”进入我国市场的路径探索形成。文物免税政策红利逐步放大,自第四届进博会设立文化艺术品专区以来,共有40件、价值7.22亿元文化艺术类展品享受进博会展期内销售税收优惠政策,减免税款1.31亿元。
第五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以“激发全球开放新动能共享合作发展新机遇”为主题,并成功举办“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分论坛暨2022年虹桥HUB大会,汇聚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国际机构负责人、国内知名学者等为深刻诠释开放共享理念、充分挖掘核心功能、推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献计献策。
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加快完善功能,在苏州、嘉兴、合肥等地设立17个分中心,高效满足各地消费升级需求。东浩兰生“一带一路”进口商品展销中心、国际时尚创意展示交易中心等“6天+365天”常年展示交易平台能级持续提升。虹桥国际会展产业园揭牌运行,集聚国内外知名会展行业头部企业、会展上下游配套企业200余家。苏州虹桥中央商务协作区建设卓有成效,苏州国际会展中心等周边设施加快落地。世界制造业大会、世界集成电路大会、世界声博会等产业类专业展会在合肥成功举办。
畅通内外循环,“大交通”功能进一步夯实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客货运功能日益完善,内外交通联结更加通畅,流量和要素聚合,以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核心的长三角主要城市群与国际交流更趋密切。
综合运输一体化推进发展,“空铁联运”产品开通苏浙皖大部分城市经上海前往国内各通航城市的双向联运,产品覆盖全国枢纽城市41个、通达645个火车站点。苏州工业园区创新打造数字货站,通过沪苏信息共享推动苏州虚拟货站无缝对接上海机场。
围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与苏浙皖周边站点协同发展,扩大虹桥火车站对长三角周边高铁网络辐射范围。沪苏湖铁路、通苏嘉甬铁路、沪苏嘉城际线等一批跨区域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实现开工;上海市域铁路嘉闵线、机场联络线、轨道交通2号线西延伸、13号线西延伸,合肥新桥机场S1线等项目开工建设;嘉闵线北延伸、沪乍杭铁路等跨省市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苏州高铁北站等进一步增强枢纽功能,强化与虹桥深度融合。
港口集疏运体系持续完善。太仓港着力推进港口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深化与上海港“沪太通”合作,沪太两港持续加大运力投入,打造长三角港口一体化合作的重要范例。嘉兴港充分发挥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链接点作用,创新推出“全程转关、一次办理”模式,成功列入2022年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合肥获批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入选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芜湖长江LNG内河接收(转运)站项目LNG加注站、LNG集装箱码头投入使用。
完善创新链条,“大科创”功能进一步做实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围绕优势产业,加快集聚市场化创新主体,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持续增强,跨区域创新协作机制逐步形成,产业发展与科技创新耦合共生。
汽车“新四化”领域加速发力。苏州市与上海市嘉定区签署高质量推进嘉昆太协同创新核心圈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明确新一轮九方面27项合作举措,探索打造世界级汽车产业集群。昆山、太仓、相城积极参与国家智慧交通先导试验区建设,拓展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大众新能源汽车落户合肥。长三角汽车产业创新联盟、长三角汽车半导体创新联盟成立。瑞士奇石乐集团在商务区设立总部,巩固动态测量技术领域的全球市场领军地位,其独特的传感器技术,在汽车研发、工业自动化以及众多新兴行业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推动作用。
生物医药领域创新赋能。长三角生物医药产业链联盟在苏州工业园区召开成立大会,首批吸引65家会员单位加入,合力推动跨区域产业优势互补、分工协助和产业链协同创新。依托复旦国际医疗园区等,集聚落地信达生物、云南白药、威高等知名生物医药研发总部,初步形成集研发、临床、服务于一体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围绕大虹桥生命科学创新中心建设,打造以丹纳赫为引领的医疗总部园、联影智慧医疗产业园、虹桥医学健康共创中心、生命科学研发中心等一批园中园。全国首批“碳-14”批量化生产在位于海盐县的秦山核电站正式启动,实现医用同位素产业应用重大突破。
数字经济领域做大做强。全球数字贸易港建设全面推进,“虹桥之源”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北斗数字基地、北虹桥国家文化数字出版基地等平台加快培育,累计集聚规模以上数字企业2200多家,包括携程、爱奇艺、科大讯飞等一批数字领域领军和独角兽企业。汇聚央行长三角数字货币研究院、长三角金融科技有限公司、长三角数字金融数据中心等国家级数字金融平台,苏州市长三角数字金融产业研究中心成立,沪苏联动开展长三角区域数字人民币试点。松江工业互联网生态服务涵盖沪苏浙皖等12个省市,赋能企业超30万家,连接设备超380万台;嘉兴国家互联网产业国际创新园内柔性电子技术应用研发制造中心暨国家实验室项目开工建设,争创南湖工业互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嘉兴入选国家首批智能建造试点城市,获评国家“千兆城市”。
“四高五新”产业体系正在形成有国际影响的科技创新集群。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重点打造数字新经济、低碳新能源、生命新科技、汽车新势力、时尚新消费等五大产业集群,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融合。全力打造市场驱动型科技创新集群,已集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超1.4万家。北斗产业技术创新基地获批本市唯一的“国家专业类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天合光能发挥虹桥国际化优势,将业务覆盖至40余个国家,在智慧跟踪、电控系统、辐照模型等先进能源共性技术、绿色低碳场景应用等方面取得多项成果,神马电力在国际标准制定、跨洲际企业管理协调、国际研发策源等方面取得行业领先地位。
商务区加强与两带、与长三角其他区域协同联动,全力提升服务长三角和联通国际能力,全力打造“一带一路”桥头堡,提升虹桥海外贸易中心、知识产权保持中心、RCEP企业服务咨询站等现有20多个平台的功能,不断拓宽和优化平台功能,实现50个高频事项长三角通办,推动长三角区域产业联动、企业互动、资源流动。国际中央法务区,目前已有40家法律服务机构落地。
聚焦宜居宜业,“产城融合”效应进一步深化
两年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围绕品质提升、功能转型,强化高水平、国际化公共服务供给,全面推进功能完备、职住平衡、宜居宜业、治理高效的城市建设。
国际化人才优势加快构建。中国上海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虹桥园获国家授牌批复,累计落地125家知名人力资源服务企业。持永久居留身份证外籍高层次人才创办科技型企业政策实现落地。同时,商务区充分用好国家移民局授牌“商务区移民政策实践基地”等政策效应,做强做大国际商务人才港,提升人才高地建设能级,“长三角留学人员之家”在嘉兴设立。
高水平教育医疗资源供给持续强化。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学院(海宁)、昆山杜克大学获批全国首批国际合作教育样板区。中山医院长三角相城医院、瑞金医院太仓分院和位于南湖的长三角国际医学中心总医院先后启动建设,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安徽医院落地开诊。联影医疗、美中嘉和等一批社会办医疗机构配置乙类大型医用设备享受告知承诺制,积极探索甲类大型医用设备配置实施路径。
高质量文旅基础设施加快落地。虹桥天地演艺中心、虹桥当代艺术馆等一批优质文化艺术场馆汇聚。上海松江科技影都累计集聚7000余家影视企业,高质量建设面向全球的中外影视文化交流之窗。金山滨海国际文化旅游度假区滨海新片区控详规划发布,致力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度假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