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联合国可更新文件《上海手册》发布 上海4个案例入选

2022-11-02 10:40     解放日报

坐着小区里新装的电梯下楼,到苏州河畔漫步,打卡一座老建筑,顺便绕去老字号买一份刚刚上市的新式点心,这或许是很多上海人的闲暇一天。如今,这些融入上海市民生活的点点滴滴,已经得到联合国认可,将向全世界推广。

10月31日,《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在2022年世界城市日全球主场正式发布。这是一份联合国可更新文件,遴选全球城市在经济、社会、环境等领域可持续发展的优秀案例并进行推广。今年,上海有4个案例入选,其中有2个为正式案例,还有2个为专栏案例,它们分别是“黄浦老字号的传承与创新”“建筑可阅读”“旧房改造的治理智慧”和“苏州河华政校园景观提升工程”。

纵览全球,有的城市在几十年前已经开始探索城市更新;很多全球一流城市会有一处世界级滨水区,如伦敦、巴黎、纽约。来自上海的4个案例又有哪些特别之处?

软与硬的融合

这几年,上海城市面貌变化最显著的莫过于黄浦江和苏州河岸线。170多年前,“一江一河”已经成为商船云集、工厂林立的“大码头”,此后一直作为城市的重要生产板块来使用,直到黄浦江核心段45公里岸线、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贯通,上海总商会旧址等老建筑陆续修缮一新,长宁华东政法大学校园、M50创意园区打开界面,才逐步蜕变为今天水清、岸美、宜游的“生活秀带”。

“上海城市面貌之变,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这几年推进的‘民心工程’,其中就有入选《上海手册》的‘一江一河’‘加装电梯’。实际上它们展现出来的厚度和意义,远远超过工程本身,这正是《上海手册》所关注的。”上海世界城市日事务协调中心主任成键说,《上海手册》不仅仅关注城市建设成就“硬”的一面,也很强调“硬”成就背后的多元文化、社会参与,也就是“软”的一面。

“软硬相融”是国际社会衡量一座城市建设成就的重要指标。“《上海手册》虽然名为‘上海’,但这是为了纪念它作为上海世博会的精神遗产,实际上是一个国际合作平台,编制单位包括了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这就是为什么《上海手册》十分强调用国际化视角去遴选案例,并提出普适性建议。”成键说。

许多上海市民对“一江一河”的蝶变,加装电梯的速度,老建筑的更新,还有老字号的创新已经十分熟悉,不过,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恰恰是这些有“人”参与的故事,才是决定工程速度和品质的关键。

黄浦是很多老字号的发源地,上海有50%的老字号品牌选址在这个辖区。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和商业格局变化,老字号的生存遭遇挑战,纷纷谋求新出路。在政府牵头下,一项名为“老字号·新活力”的创新创业专项行动在黄浦首创首发,吸引企业、高校、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不仅解决了一部分青年人就业,而且给老字号带来了新思路、新技术。“这种多方共治共赢的思路,是联合国很看重并鼓励的,契合了国际社会对社会人文的关切,以及对弱势群体包括再就业人群的关注保护。”业内专家说。

发展理念之变

“一江一河”“加装电梯”和“建筑可阅读”都是基于上海城市更新的大背景而进行的一种城市治理行动。不过,全球很多城市有过城市更新经验,为什么今年的上海案例具有推广价值?

“这是因为上海在城市开发观念上的转变,以及循序渐进的做法被国际社会所认可。”成键告诉记者。自2010年上海世博会到现在,《上海手册》已经历8轮修编,见证了一座城市发展理念的变化,不断向“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迈进。

成键还记得,在举办上海世博会前,上海的城市更新理念主要是“拆改留”,不少国际机构组织来上海考察时,也基于此提了不少建议意见。2010年世博会之后,上海城市发展理念开始发生变化,包括“留改拆”探索和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新的案例不断涌现。

“建筑可阅读”就是理念之变的浓缩。研究人员告诉记者,“建筑可阅读”是以富于文化色彩的表述,激发人们的共鸣,其内核是经历过大规模快速建筑的超大型城市,理性思考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问题,并形成了本地化保护模式。特别是让许多本地居民意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参与其中、延续历史街区的生命活力。

在“建筑可阅读”背后,上海关于文脉保护的脉络清晰可见。到现在,全市有444处、1566幢优秀历史建筑都完成了“一幢一册”测绘建档和保护工作,陆续以各种形式向市民开放。

不只是城市更新理念,侧重社会人文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也得到更大层面的普及。“‘四叶草堂’案例被《上海手册》连续跟踪了3年,这是上海基层社区共建共治的典型,很多联合国专家觉得很有意思,也很有价值。”一名《上海手册》研究人员说。上海市民对此不会陌生,“四叶草堂”团队已在上海参与建造了200多个社区花园,将原来堆满垃圾或长期没有维护的空地改造成居民家门口的“桃花源”,在疫情之后还发起SEEDING(种子接力站)社区花园邻里互助计划。

2014年首届世界城市日—上海论坛上,上海提出了“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基本概念,即以家为原点,建设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15分钟步行可达的生活圈。此后,上海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并将其列入城市总体规划。在这一理念倡导下,上海通过城市微更新、微改造打造了一批宜居、宜业、宜学、宜游的现代社区,如今在全国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推广。

“接续”的力量

如果仔细剖析四个上海案例可以发现,它们无一不是经历了长达数年乃至数十年的探索,并都在近十年里得到了快速深入的实践。

“建筑可阅读”是上海经过了30年探索积累形成的案例;加装电梯背后有长达30年的旧改经验支持;“一江一河”可追溯至2002年上海启动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提出“人民之江”的发展目标;黄浦江综合老字号更新则是从2017年发起。

“上海一直在按照规划目标有序推进,并由一届届市委市政府接续奋斗,广泛带动企业、组织、高校和居民共同参与,这种可持续的力量是联合国鼓励的,也完美契合今年世界城市日‘行动,从地方走向全球’的主题。”成键说。

受国际关系和疫情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世界上有很多城市暂停和推迟了支持可持续发展方面的项目投资,导致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遭遇阻力。

“世界城市日主题也体现了联合国的深层考虑,即如何调动和鼓励城市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支持全球层面的可持续发展。因为在全球化过程中,城市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无论实现经济复苏、疫情防控还是其他目标,城市才是主要的战场。”成键认为,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上海努力探索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路径、努力向全球分享具有普适性价值的治理样板,才广受国际社会的认可。(戚颖璞)

【责编:倪珺】
原标题:联合国可更新文件《上海手册》发布 上海4个案例入选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