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19日上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
“2021年,建议将大学科技园纳入高校评价体系;2022年,建议利用老厂房发展电影产业。跨度有点大?作为高校领导工作繁忙,您有时间跨行业深入调研吗?”1月18日,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前的提案集中审查会上,记者询问市政协委员、上海理工大学校长丁晓东。
刚获得2021年上海市政协优秀提案奖的丁晓东委员立刻以“理工男”方式实话实说:“提案和学校靠近杨浦滨江有关,通过参加政协委员调研活动形成选题,我们组织团队做了大量调研。这是一个上海具有独特优势和可操作性的工业遗存活化利用方式……”
深入调研、团队合作、提案简炼、注重针对性和可行性,在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采访委员们一年来的履职经历,生动反映出上海市政协与时俱进、高质量参政议政,内容与方式都在发生深刻变化。
董云虎在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式上作工作报告。张海峰摄
监督建议,聚力“高质量”
有一份30多位委员联名提交的“营造具有全球吸引力的消费环境助推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很受关注。
提案缘起于居住浦东的政协委员们2019年拉起的“委员在浦东”微信群聊天时黄春华委员的建议:“一起努力形成一件高质量的联名提案?”
利用微信群参政议政,交流学习和调研成果,是政协委员的“传统”做法。“群友”有共识,联名提案一定要高质量,选题必须过硬。用了两个多月才确定选题,聚焦刚刚启动的上海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围绕全市中心任务特别是事关长远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是党政所需、群众所盼,委员中有人专精且人人都能贡献智慧。
2021年7月底,群友们围绕选题学文件、集资料、分享消费体验、查找不足;11月“开题会”,与市商务委等政府职能部门负责人当面交流,近4小时无一人提前退场。主笔的沈开艳委员此后一周内9次修改,拿出三篇提案初稿;委员们据此进一步讨论,瞿秋平委员关注如何凸显上海特色,洪亮委员注意到消费法治环境仍需完善,黄春华委员希望强调加强退免税通道建设,黄少星委员提到打造上海旅游一站式服务APP和建设长三角区域消费文化大秀场等构想;廖瑛委员几次去商场明察暗访,带来“服务尚不够细致热情”的直观体验;王俊委员自告奋勇整合大家意见,合三为一,拟成的草稿15页厚、“更像是论文”。
如何摒弃面面俱到,力求靶向精准?12月底,委员们再开座谈会,从上海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引领时尚,定义潮流”入手,找到“提案眼”:打造潮流时尚生态链,上海还缺什么,当如何完善?沈开艳委员利用元旦假期改成提案稿,进入“决战时刻”的委员们集中“找茬”,创下3小时连改7稿的纪录。
1月8日,这件改了13稿的提案正式提交,30位委员先后加入、贡献智慧、参与联名,不光理念创新,更有具体操作举措,还考虑到实施的条件和时机。
1月18日,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提案集中审查活动
翻查政协提案库,联名提案、集体提案增多。以往一个委员提交一长串提案建议、“以量取胜”的现象几乎消失。会前提案集中审查会上,一些针对性、可行性不足的提案建议被不留情面地决定“不立案”。
“今年的提案,从去年两会结束就开始准备了。”民盟上海市委提交集体提案7件、1项界别提案,还有3份大会发言材料,涵盖教育、科技、经济、金融、卫生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稿件有三个来源,一是民盟市委所承接2021年民盟中央、各部委和市政协等单位的重点课题成果转化;二是盟内参政议政调研课题核心成果转化,全年立项67个,其中定向课题14项、重点课题6项、一般课题29项、委托课题18项;三是社情民意重点信息转化和专家定向约稿。2021年全年,共收到社情民意稿件2612篇。”
民革上海市委提交集体提案9件、界别提案2件,所有建言都来自市委年度课题调研成果,围绕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同时突出党派特色,在社会法制、“三农”、生态文明等领域扎实建言。
民建市委准备了2篇政协大会发言、12件集体提案及6件民建界别提案,就防范金融风险、智慧城市建设、加强精准康养力度、激发中小微企业活力、推动“双碳”战略目标等提出建议。
1月18日晚,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预备会议,为优秀提案和优秀履职委员颁奖表彰
政协委员“以脚丈量”城市热土、重大项目
高质量的提案建言从何而来?
答案一是学习。
上海市政协主席董云虎回顾2021年政协工作时提到,市政协把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的丰厚红色资源作为最生动的教材,充分运用政协制度化学习体系,依托国是书院、丽都读书会、委员讲坛等重要平台,市区政协联动、线上线下结合,面向党员干部、政协委员、界别群众开展分众化、互动化的学习交流和宣传阐释,开展各类学习教育活动200余场次,党员领导干部讲专题党课70余场次,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持续形成高潮、不断走深走实。
4月到6月,上海市政协在全国政协书院开设“从石库门到天安门”主题读书群。82天里,委员网上发言41万条,并在书院“中共党史学习读书群”分享“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强精神家园,奋力创造新时代上海发展新奇迹”学习体会,生动演绎全覆盖、深研学、高强度、大联动的火热场景。
答案二,是深入基层调研,问计于民,协商在一线。
2021年,上海市政协以服务“十四五”发展顺利开局为工作主线,举行4次专题议政常委会议,形成10个主席会议成员重点协商办理提案专题,围绕11个专题开展以民主监督、知情明政为重点的年末委员视察,结合市政协年度协商计划、民主监督计划和议政调研计划进行一系列协商、通报及调研、视察、考察、走访等履职活动。
临港新片区如何打造成为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虹桥商务区怎样建成国际开放枢纽?长三角如何加快区域协同治理创新、打造数字一体化良好生态?上海做强做优“五型经济”需要怎样的营商环境和制度保障?“五个新城”需要什么产业功能、布局规划?……用脚丈量过,有课题研究支撑的深度调研报告,聚焦新阶段、新理念、新发展格局和高质量发展中的重点、难点、堵点、痛点,找出参政议政立足点、切入点和发力点,实现人民政协的高质量履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1月19日中午,上海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办委员与市民的网上交流活动。
善谋“民生策”,画好“同心圆”
“老楼加装电梯,好事怎么办好?我要沉下去听,想办法让全楼居民的幸福感一起升起来”;“养老设施够不够?用好大数据,给每位老人送去‘零距离’养老服务”……
政协全会开幕3天前,上海市政协倾力打造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性视频协商平台《协商第一线》在上海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开播,全国政协委员王美华、庄振文等人深入基层社区、甚至站在马路边了解问题、组织协商的镜头,让人印象深刻。
上海市政协系统自觉践行“协商于民、协商为民”重要指示要求,5000余名住沪全国、市、区三级政协委员正在越来越多走出政协、沉到基层、融入群众,在一线为国履职、为民尽责。
《协商第一线》栏目首期播出内容。图片来自微信公众号@政协头条
去年4月,上海市政协统一建设“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打通三级委员履职界线,实现委员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效果最大化。年底,全市设立“协商于民”委员工作站233个,实现街道(乡镇)全覆盖,97%的委员落组进站,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委员就在身边,政协离群众很近”,一些区形成“群众出题、政协选题、委员解题”的基层协商新模式。
早餐供应如何做到既便捷又好吃?加装电梯“进度条”卡在哪儿?旧区改造如何跑出“加速度”?……围绕市政府的16项民心工程,上海市政协开展专题视察监督。连大多生活优裕的港澳台侨委员们为了了解“早餐工程”效果,大清早就出没于里弄、地铁站点附近,问价格查品种。16份3000字左右、凝聚着委员智慧的专题视察监督分报告形成,提出16项民心工程实施推进情况的评价、查找到的主要问题和症结,对下一步工作的意见建议。
专题协商、立法协商、提案办理协商、界别协商……翻开政协年度工作报告,每一种协商形式之下,都意味着一个系列的活动。比如立法协商,市政协全年就有围绕25件(次)法规规章(草案)组织委员参与的协商活动,提出意见建议1000余条。
1月18日晚,2021年度优秀提案获奖者们与记者交流
将协商作为凝聚共识的有效方式,上海政协积极寻求一致性、扩大共识度,讲好中国故事、上海故事,画好“同心圆”。
2021年5月12日,60余名各国驻上海领馆官员、友城代表、白玉兰奖及虹桥友谊奖获得者代表等外籍人士,现身上海国际舞蹈中心,观赏舞蹈《渔光曲》带妆排练,纷纷由衷赞叹。这是市政协举办的“外籍人士走近政协界别委员”活动现场。
一江一河两岸公共空间贯通,市政协在端午节组织17位在沪工作和生活的外籍人士沿苏州河骑行,感受建筑历史和端午文化。
市政协委员、上海高益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少星参加“黄浦江两岸公共空间建设工程”专题视察监督,实地调研徐汇滨江党群服务中心、西岸智塔、浦东美术馆、北外滩“世界会客厅”等上海地标,发现上海公共空间规划和建筑设计成果丰硕,建言上海开展公共空间规划,用好上海现有属地资源,将其转化为体现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特色品牌。
上海市政协委员们正为建设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画出生动鲜活的一笔。(姜泓冰 王文娟)(除署名者外,本文图片均为王文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