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上海如何下好“先手棋”?

2022-01-20 11:11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在去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赋予了上海市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任,并提出明确目标、作出重要部署,为上海在新起点上推动人才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展现新气象擘画路线图。

对此,上海市委、市政府相继召开市人才工作座谈会和市人才工作会议。上海市委书记李强指出,上海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要彰显国际化的人才导向,构筑世界级的人才平台,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造就战略性的人才力量,构建金字塔形的人才结构,营造高品质的人才生态。

以更宽广视野思考谋划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聚天下英才为国家战略使命提供强大力量支撑。上海正举全市之力紧抓历史机遇、乘势而上,以更宽广的胸怀下好引才“先手棋”,以更积极的行动抢占人才服务制高点。

融汇百川,海内外人才近悦远来

济济多士,乃成大业。从开发浦东的“不拘一格揽人才”,到近年来先后出台的“人才20条”“人才30条”,上海历来就对人才有着不懈追求。上海人社部门坚持创新完善人才政策,向海内外传递“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时代强音,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2021年,上海人才引进工作快马加鞭,直接落户引进国内人才35443人(同比增长172%),居住证转户籍37676人(同比增长105%),直接落户引进留学回国人员27940人(同比增长27%),新办居住证积分64192人(同比增长7%)。

海归人才拥有海外工作、学习的丰富经历,具有国际化视野和理念,也更懂得国际规则。其中,不乏能够推动高新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学科发展的战略科学家和领军人才,是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柱。

针对海归创业群体和城市生态系统,上海特别借助专业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海内外人才渠道和人力资源专业优势,开展科学量化研究。由上海市人社局与上海外服、上海社科院等机构共同研究编制而成的《上海海归300指数(2021)——城市软实力与海归创业生态》显示,落户上海的海归人才数量已经从1997年的约200人上升到2020年的约2.2万人,目前在上海工作、创业的留学人员已达22万余人。

上海为何有如此强大的“海归磁场”?对全球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创新人才来说,物质待遇固然重要,但配套服务、发展机遇、产业生态、创新氛围等软实力才是他们不约而同选择上海的重要的原因。

上海海归300指数显示,海归创业者对上海政策满意度达95.6%,而对留创园的服务满意度也高达84.9%。通过园区和相关网站、熟人及媒体获取大量支持企业发展的有效信息,可以很方便地找到“合作伙伴”“应用场景”以及上下游产业链,使得留创园的产业规划与上海重点产业匹配度高,增强了海归创业企业存活能力,其中逾六成在1-3年内实现了盈利。

上海坚持实施更加开放便利的人才政策,人才服务一再提质增效。2020年,出台《关于新时代上海实施人才引领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加强海内外人才集聚度。去年12月初,上海又公布了人才落户新政,释放更大规模延揽人才的信号:凡在上海“五个新城”(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和自贸区新片区就业的上海市应届研究生毕业生,不必“打分”,符合基本条件就可直接落户。

作为一项贴心的“软实力”,塑造高品质的人才服务保障始终贯穿在上海人才高地的全过程之中。这座城市始终坚持“不拼重金拼环境”,以人才发展综合环境的比较优势,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

日趋完善的“数字人社”和“一网通办”,全面提升着人才工作数字化水平,实现人才落户、人才计划和职称申报等事项“一条龙”网上服务,让人才办事“只跑一次”,全方位构建“服务找人”的人民城市善治的“上海样本”。

优化服务,帮助技能人才成就精彩

广厦千万的牢固,离不开每一块基石的质量过硬。去年末,上海的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重达35.34%。《上海市就业和社会保障“十四五”规划》显示,到2025年上海新增高技能人才将达20万以上。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托起了上海的产业升级和产业链提升。上海因技能人才更精彩,技能人才因上海更出彩。

为调动各类劳动者提升技能水平的积极性,上海市人社部门勇于探索,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政策。例如,技能提升补贴政策,让通过技能等级认定获得证书的劳动者,可以获得技能提升补贴,截至去年底,已有1.57万人次申请技能提升补贴,核拨金额达2300余万元;经评价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可享受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专项经费资助、人才引进落户等政策;畅通技能人才成长通道,将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领域拓展到工程技术、工艺美术、农业农村等8个系列,打破了技能人才成长“天花板”;指导企业建立职工薪酬与技能等级挂钩的分配制度,引导企业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

长期以来,上海登记失业人员中的青年占比维持在20%左右的较低水平。这是由于一项组织青年到政府确定的见习基地的特定岗位进行实践锻炼的就业准备活动起到了重要作用。自2002年起,已有超过35万名青年参与了见习计划。为切实发挥政策效应、提高见习质量,解决现行政策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上海市人社局经过深入调研,在原方案基础上对见习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

近日,上海正式启动实施“青年职业见习计划”新政,推出“学员推荐制”等新举措,这是“青年见习计划”实施近20年来的又一次优化升级。上海各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职业(创业)指导人员会根据基地见习岗位类型、规模等情况为有见习意向的未就业青年推荐与其自身条件相匹配的见习岗位。对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推荐的见习对象,见习基地原则上均应予以录用。

减少束缚,推动评价改革有序开展

创新之道,关键在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向改革要动力、用改革增活力,把人才的才华和能量从各种体制机制束缚中解放出来。近年来,上海市人社部门深入贯彻落实上海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围绕下好人才“先手棋”的重大战略,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

为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的要求,上海市人社局结合上海实际,以建立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制度为重点,加快推进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逐步构建了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用人单位自主评价为主体,政府部门指导监管的技能人才评价新模式。

在政策、制度之外,更根本的还是观念之变。职能部门发挥各类市场主体、行业组织的功能优势,实现用人单位、社会培训评价组织两类评价主体“双轮驱动”,自身转而专注监管、服务,一心一意当好“店小二”,在保障政策供给,提供技术指导服务和加强质量监督等方面积极创新,建立“2+1+3+N”框架体系,推动技能评价工作的有序开展。

随着上海老龄化程度逐年加深,为老龄人群提供标准化、人性化的优质服务已是当务之急。如何快速扭转上海养老护理行业从业人员技能素养和服务水平层次不齐的局面?2019年11月,上海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通过备案申请成为本市第一批用人单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组织专家开发了养老护理员3个等级的考核题库,组建了考评员队伍,建立了考试平台和考核点,为协会会员单位员工提供评价服务。护理从业人员涵盖了全市大部分的养老机构,长护险护理站,日间照料中心、长者照护之家等。截至今年1月,已有10321人获得了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证书。

软件企业中小企业多,涉及领域广泛,应用技术多样,如何高效打通软件开发人员参加技能评价的渠道?上海软件行业协会通过备案申请成为上海第一批用人单位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机构,组织专家开发了计算机软件测试员(二级、三级)和计算机程序设计员(三级)等3个项目的考核题库,组建了考评员队伍,建立了考试平台和考核点,为协会会员单位员工提供专业的评价服务。

“放”出活力,而非“管”出活力。上海市人社部门提前谋篇布局,为技能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去年通过评价机构相互交流平台,组织开展评价机构人员培训600余人次;委派现场督导1977人次、远程督导492人次、巡回督导151人次,对反馈的245条问题信息进行及时处理;抽取39家评价机构进行评价管理质量专项评估,发现问题及时通报、及时处理。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