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历经30多年的砥砺奋斗,浦东新区基本建成了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承载区框架。10月27日,《浦东新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十四五”规划》正式发布。浦东将完善区域创新布局,发挥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引领作用,打造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高端产业集群最富集的南北科技创新带。
“十三五”期间,浦东新区全力做强创新引擎,打造自主创新新高地。2020年,浦东全社会R&D经费投入513亿元,同比增长12.4%,浦东财政科技创新投入103亿元。《规划》由浦东科经委积极对接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的意见》精神,根据《浦东新区“十四五”区级规划工作方案》相关要求编制,体现五大“更加”的特点:
一是定位更高,落实中央对浦东新区新的定位和要求,“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二是更加强化创新策源功能,按照“四个面向”的要求,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加快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布局和建设一批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三是更加突出双向快车道功能,梳理出九大领域关键技术研发方向,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四是更加突出深化科创改革,规划支持探索多方共同参与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投入机制,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管理模式创新。五是更加突出创新生态打造,着力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七位一体的热带雨林式的创新生态,绘制企业成长精准服务路线图,提升服务效能。
如果说浦东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那么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则要有实力成为“排头兵”中的“先遣队”。《规划》对区域创新布局加以完善,发挥张江科学城、临港新片区引领作用,打造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高端产业集群最富集的南北科技创新带。创建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生态体系,发挥张江科学城“集聚-链接-辐射”效应,全力打造国际一流科学城,推动临港科技创新提质增速,聚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等重点领域“卡脖子”的核心环节,精准招引,构建核心产业的“四梁八柱”。推动临港新片区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发展新模式,促进临港新片区加快落实国家战略任务。布局产创融合的特色产业园区,塑造层次有序的创新接力发展格局。
中小型科创企业在推动科技成果落地、催生新兴产业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规划》绘制了企业成长精准服务路线图。围绕浦东“初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关键线路和专精特新企业-上市(培育)企业”梯度发展路径,针对性出台精准支持举措,确保每个阶段企业都能“因企施策”,切实提升服务效能。
《规划》提出了浦东在“十四五”期间的六大发展指标:到2025年,浦东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超过10%,市级以上科技公共服务平台超过250个,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50件,创新型孵化器超过200家,高新技术企业年均新认定超过2000家,各类科普基地超过100家。
为此,浦东将重点突破前沿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产品研发、应用场景推广。努力实现“六个一批”,即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始创新成果,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出一批高价值知识产权成果,壮大一批硬核高新技术企业,打造一批世界级创新集群,成就一批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还将坚持探索完善科技管理和服务体制,进一步优化科技创新财政投入机制,持续加强科技创新协同联动,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管理四方面保障措施。
浦东新区科技和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徐敏栩介绍,《规划》部署了十二项重点任务。一是建设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提升创新策源功能。二是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激发全域创新活力。三是前瞻布局科技创新方向,加快关键技术研发。四是加快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打造科创人才高地。五是完善区域科技创新布局,形成协同发展合力。六是推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优化创新创业生态。七是优化企业创新培育链条,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八是强化科创成果保护,激活原始创新动力。九是健全科技金融支持体系,高效集聚创新资本。十是提升科技价值实现效能,畅通成果转化路径。十一是构建全球开放创新枢纽,拓展对外合作渠道。十二是加强科普惠民工作建设,推进双科融合发展。
发布《规划》既是起点更是号角。下一步,浦东新区将在国家、上海市的支持下,把今天的蓝图尽快转化为施工图,着力抓落实、抓实效,更好完成战略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