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冠疫情极大催化全球对生命科学和生物医药产业的关注之时,2021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昨天开幕。围绕众多热点话题,无论是普通人关心的新冠病毒、肿瘤等健康挑战,还是政府与企业关注的产业发展与政策走向,行业巨头与科技大咖通过精心准备的演讲,联手为与会者献上一场思维盛宴。
疫情阴影之下,研发有何新进展
疫情是本次大会绕不开的重要背景,也是能引起专家与公众共同兴趣的焦点话题。面对持续作乱的病毒,医学界在推进哪些新应对?产业界将拿出什么新方法?
受邀率先登台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介绍了中医药抗疫的新进展。他说,根据最新研究,中药抗击新冠肺炎的机理逐渐清晰起来,概括地说,就是通过合理调节免疫应答,既有效,又不过分。目前,我国筛选出的抗疫“三药三方”,其成分可以抑制病毒复制,同时能预防“细胞因子风暴”,抑制患者转为重症,保护器官不受损伤。
作为国内重要的核酸检测试剂厂商,上海之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邵俊斌透露,目前已研发出全自动核酸检测设备——除采样环节外,其他都交给机器人,从而实现了24小时连续的无人化、自动化运转,检测效率较以往有了数十倍提升。目前,该设备的上市申请已由国家药监局正式受理,一旦通过审评投入市场,那么,未来一个城市就有可能更从容地应对突发的大规模核酸检测需求。
面对病魔挑战,还能期待哪些新药
生命科学是一个能不断创造奇迹的学科。昨天,几位顶尖学者向外界介绍了生物医药领域的几项前沿探索。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成果并非高不可攀,事实上,距离造福千百万人已经越来越近。
百济神州(北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王晓东说,诱导多能干细胞、也就是利用皮肤等体细胞克隆出具有特定功能的细胞群,已成为极有前景的方向。该方法能创造出特殊的抗肿瘤免疫细胞,由于源于病人自身肌体,因此,可以精准“杀敌”。王晓东同时宣布,他的一位同事已发现了乙肝病毒受体,揭开了病毒感染肝脏的谜团。这一发现,为功能性治愈数以亿计的乙肝病毒感染者带来了希望。
CAR-T(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免疫)疗法是当前最火热的研究方向,其创始人之一、美国科学院院士、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卡尔·朱恩昨天也带来了激动人心的报告:9年前一名因为白血病多次复发而生命垂危的小女孩,在接受他的CAR-T疗法后,奇迹般地康复,并健康生活至今。研究显示,杀死癌细胞的CAR-T细胞在病人体内安全、持续地存活了10年之久。朱恩透露,他正在研究如何用更加工程化的技术,大幅提高CAR-T细胞的生产效率,最终希望能打造出一个自动化的“细胞流水线”,让更多患者得到治愈的机会。
发展生物医药,我们做对了什么?
中国和上海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受到全球瞩目。昨天,许多顶级药企的大佬受邀到会发表演讲,对我们在生物医药领域取得成就的背后原因给出了有说服力的分析。
阿斯利康全球首席执行官苏博科强调的是“创新”。他说,中国正迅速成长为科研强国,上海作为中国生物制药聚集地,为阿斯利康这样的企业提供了优沃的创新土壤。顺应这一趋势,阿斯利康在近期升级了位于上海的全球研发中心,将引入最先进的技术,并扩大团队规模,以进一步凸显上海在全球研发网络中的重要地位。
勃林格殷格翰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高齐飞谈的是“环境”。他说,上海在营商环境改革方面的进展让他们非常振奋。事实上,在国内启动药品上市许可持有人制度(MAH)改革之初,上海市政府就支持该公司率先实现了MAH的突破,他们制造的一款肿瘤药物在此后成功获批,成为国内第一个由上市许可持有人采用合同生产模式获批的创新药。高齐飞说,此举大大坚定了外企对在中国市场发展的信心。
摩根大通中国区首席执行官梁治文强调了金融支持。他说,从2018年港交所出台生物科技上市新规,到2019年在上交所科创板开板,金融领域的改革不断点燃各方对创新药的热情,这为资本市场与产业界携手改善健康、延长平均寿命留下了范例。
建设世界级产业集群,上海还应如何努力?
作为本次产业周的东道主,上海盛邀各路嘉宾“浦江论剑”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让他们为建设世界级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建言献策。
在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看来,世界级产业集群一是要看规模,二要看能力。一方面,这样的产业集群,必须达到千亿元甚至万亿元级别;同时,必须涌现出足够多的世界一流企业。另一方面,上海要更注重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打造出一批具有世界级创新能力的企业,并不断提升产业链的完备度。
罗氏制药中国总裁边欣说,目前全球最大20家制药企业中的18家、最大20家医疗器械企业中的17家,都已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或研发中心,未来,上海要进一步发挥好龙头企业的作用,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格局,强化前沿和源头创新生态体系,更坚决地把中国企业带向世界,将世界级企业吸引到上海。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所长李佳认为,进一步集聚人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目前人才是上海的优势所在,但对标上海的目标,还需要打造更加强大、坚实的人才底座,才能在此之上构建出世界级产业集群。李佳同时强调,吸引人才要靠强调原创,“有那么多企业和人才之所以想来上海,最大的动力就是希望参与到激动人心的原始创新中。”(张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