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民满意的美丽上海,为人民群众提供“整洁、有序、美观、安全”的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空间。日前,上海市人民政府网站公布《上海市生态空间建设和市容环境优化“十四五”规划》。规划明确,到2025年,上海“公园城市”“森林城市”“湿地城市”的生态空间基础将初步形成,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19.5%以上,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9.5平方米以上,公园数量增至1000座以上,新增绿道1000公里以上,湿地保护率维持在50%以上。同时,上海将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面达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到45%以上,无害化处理率维持在100%,全面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上海将继续完善由国家(级)公园、区域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地区公园、社区公园(乡村公园)、微型(口袋)公园为主体的城乡公园体系,谋划环城生态公园带大生态圈。五个新城将创建公园城市,徐汇、杨浦滨江建成公园城市先行示范区。
中心城区方面,将结合街头绿地改造、单位绿化开放共享等多种方式建设社区公园、口袋公园,使中心城区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5%。郊区方面,将推进镇级公园建设,实现“一镇一园”;利用现有林地资源改造建设乡村公园,基本实现“一村一园”。五个新城方面,将加快建设环城森林、楔形绿地、大居绿地、生态廊道等生态空间,使五个新城平均森林覆盖率达1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低于10平方米,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达到90%。
上海将推进重点发展区域和转型区域的绿地建设,建成一批大型标志性公园,以及庄行、合庆、漕泾等一批郊野公园。环城生态公园带大生态圈方面,将推进外环绿带功能提升和楔形绿地建设,探索吴淞江等生态间隔带建设,联动打造五个新城环新城森林生态公园带,基本形成“一大环+五小环”环城生态公园带体系。
规划明确,“十四五”期间,上海将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目标,全面巩固垃圾分类实效,确保全市垃圾安全有效处置,打造全国垃圾分类、资源利用示范城市。
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质增效,上海将把垃圾分类纳入各级政府行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平台,深化智能化监管在垃圾分类各环节的监督作用,实现生活垃圾全过程可看、可溯、可查、可控,促进相关主体落实责任、规范运行。
完善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上海将指导各区落实可回收物政策制度,加快培育回收利用龙头企业,完善可回收物资源利用产业布局,修复和维持低价值可回收物资源化再利用体系;搭建长三角再生资源回收与末端资源化利用企业的互联互通平台;规范生活源有害垃圾收运管理,形成大件垃圾分类投放、预约收集、专业运输处置系统。
相比分类投放和收运处置,在源头减少生活垃圾的产生,是更为低碳环保的出路。“十四五”期间,上海将在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等环节推动生活垃圾源头减量,比如推进商品包装、邮件快件包装减量化、绿色化、可循环;推进规模化菜场湿垃圾就近就地源头减量,加大净菜上市力度;倡导光盘行动、适度点餐,将落实情况纳入餐饮服务单位文明创建的指标体系,使生活垃圾源头减量率达到5%。(陈玺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