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十四五”实施方案》印发。
方案勾勒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十四五”主要目标:到2025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全面建立,跨界区域、城市乡村等重点区域板块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科创产业、协同开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领域基本实现一体化。长三角中心区人均GDP与全域人均GDP差距缩小到1.2:1,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铁路网密度达到507公里/万平方公里;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以上,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达到80%,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完成国家下达的“十四五”能耗双控目标;人均公共财政支出达到2.1万元,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5年,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9岁。
这样的图景让长三角人满怀期待,此外,方案中还有不少亮点。
联通
不少人最关心长三角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轨道上的长三角将在五年内继续织密成网。方案指出,将制定实施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加快建设一批城际铁路、都市圈市域(郊)铁路及具有一定城际功能的干线铁路。
值得注意的是,在方案附件的重点工作清单中,列入了“研究设立长三角轨道交通协调推进机构和城际铁路公司,推进城际铁路运营一体化”,这意味着长三角城市群内部,联通的将不仅是高铁,还有更多的轨道交通、城际铁路将要相连,并可能实现一体化运营。目前,杭州与嘉兴、绍兴、湖州之间,苏州与无锡、常州之间,宁波与绍兴之间,已经有一批跨行政区域的城际铁路或轨道交通。未来,类似的交通网会更密集。
不少人可能会忽视的“水路”建设,也被列入方案。方案指出,5年内将共同建设水上长三角。加快构建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一体化治理体系。加强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重点推动长江淮河干流、京杭大运河、洋山港河海直达通道和浙北高等级航道网集装箱运输通道建设。高品质推进舟山江海联运服务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南通通州湾长江集装箱运输新出海口建设,优化整合长江干线江海联运港区布局和功能,合力实施“内河集装箱高速公路”及碍航桥梁改造示范性工程,构建分工协作、运转高效的集装箱、干散货江海河联运系统。
方案还提出,将持续完善长三角综合交通体系。长三角在5年内将完善机场布局,提升枢纽机场保障能力,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航空货运枢纽集群,加快临空经济区建设,合力打造世界级机场群。方案中“点名”的临空经济区有:研究设立南通新机场临空经济区、无锡苏南硕放临空经济区、杭绍临空经济区、温州临空经济区、合肥临空经济区。
另外,方案中还提及,将研究在苏州建设上海浦东、虹桥机场城市航站楼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跨界
“跨区域”是方案的关键词之一,未来5年,原本可能是发展薄弱地区的“跨界区域”将受到关注,重点区域将达到较高的一体化水平。
方案指出,将集中力量在跨省域、多部门事项上攻坚,在全局性、撬动性、关键性领域突破,形成统筹协调的推进格局;并将根据各区域不同功能定位特点,发挥比较优势,因地制宜打造可看可学可复制可推广的显性成果,为全国其他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示范。
沪苏浙交界处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是重中之重,将定期形成推广清单,加快复制一体化制度经验。上海、南京、杭州、合肥、苏锡常、宁波等都市圈同城化水平逐步提升,相关规划将编制实施。
长三角还将有多个跨区域重点项目值得关注。比如苏皖合作区,江苏与安徽两省,正以南京顶山—滁州汊河、南京浦口—滁州南谯、南京江宁—马鞍山博望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省际毗邻地区新型功能区,从机构设置、规划管理、设施互联、产业协同、要素保障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还比如,连云港被委以重任,将深入推进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建设,打造服务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另外,江苏沿海地区、浙江甬舟温台临港产业带发展也是重点之一。
从一些重点工作清单中,也可以看出“跨区域”的重要性——有一批新方案将被制定出来,包括沪苏(州)同城化方案、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方案、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建设方案、杭绍甬一体化发展实施方案、浙江嘉兴全面接轨上海桥头堡建设方案、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方案、长三角中心城市非核心功能向周边城市(镇)疏解工作方案。还有几个“新区”被提及,包括建设南通沪苏跨江融合发展试验区;积极推动上海与近沪区域同城化,支持建设宁波前湾沪浙合作发展区。
长三角的欠发达地区也在方案中有所体现:将制定沪苏浙城市接轨帮扶皖北等欠发达地区城市实施方案,制定支持皖西大别山革命老区特色发展的政策措施。方案指出,将推广浙江“山海协作”工程经验,加快建立长三角中心区与苏北、浙西南、皖北等相对欠发达地区的合作机制,全面打通东部带动中部、促进协调发展的路径。未来5年,长三角将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皖北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建设。
有意思的是,跨区域的江南水乡古镇也一体化发展。方案提出,加快跨界自然与人文景观的保护开发,加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加大周庄、甪直、乌镇、西塘等江南水乡古镇联合申遗力度,联合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与之类似,未来5年长三角还将制定“中共一大会址—嘉兴南湖红船—淮安周恩来故居—皖西大别山”红色旅游专线建设方案等。
打破行政藩篱,“跨出一步”,必将在探索中创新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方案为此也划出了重点,其中包括:推动长三角自由贸易试验区联动合作,打造长三角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构建高水平协同开放格局;探索建立跨区域投入共担、利益共享的财税分享机制和有利于一体化发展的地方政府考核激励机制……
绿色
“跨区域”必将触及各地的不同利益,重点之一可能在生态保护领域。方案提出,将共同建设绿色美丽长三角,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具体来说,要在“十四五”期间研究生态资源价值评估体系和生态产品供需主体交易机制,总结浙江丽水、江苏溧阳等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总结推广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经验,高水平建设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加快在太浦河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建立太湖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共保联治。加快推进上海全国碳排放交易机构建设,探索形成区域一体化碳交易市场。
此次方案中直接提出了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机制,其实是点出了在绿水青山转化成金山银山的过程中,应该走出一条政府主导、企业和社会各界参与、市场化运作、可持续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
方案还首次提到了加快在太浦河流域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太浦河是太湖洪水的主要泄水通道之一,横跨沪苏浙三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太浦河的功能不断增加,太浦河中下游分布有上海市金泽水库水源地和浙江省嘉兴市太浦河嘉善—平湖池水源地。同一条河流,上游认为太浦河是泄洪通道,下游则坚持应是清水走廊,省与省之间不同的利益诉求和矛盾,十分复杂。
在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内,针对太浦河和其他跨界水体已先后出台《重点跨界水体联保专项方案》《“一河三湖”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及评估考核制度总体方案》等,强调坚持“三水统筹,协同一致;共保联治,共建共享;先行先试,示范引领”的原则,但还未提到生态补偿机制。此次,直接点题加快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可以说是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方案明确提出,将出台完善长三角生态受益地区和保护地区横向补偿机制指导意见,复制推广制度创新经验。将规划建设皖西大别山、皖南—浙西南生态屏障,加快建设长江生态廊道、淮河—洪泽湖生态廊道,形成“两屏两廊”区域生态安全大格局;加强苏北沿海滩涂、崇明东滩等重要湿地保护修复,推进环太湖、环巢湖、洪泽湖、崇明岛生态建设,保护和改善迁徙候鸟重要栖息地,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持续加强长江口、杭州湾等河口海湾整治;支持安徽全面建设全国林长制改革示范区。(陈抒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