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从“大国重器”到“三转一响” 上海制造正瞄准“3+6”制高点冲锋

2021-06-04 11:24     上观

2019年12月27日,C919大型客机106架机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成功。

走进香樟林立的闵行江川路,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着“四大金刚”之称的上海电机厂、汽轮机厂、锅炉厂、重型机器厂在这一区域拔地而起,世界上第一台1.2万千瓦双水内冷汽轮发电机、中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等一批“大国重器”诞生,挺起了新中国的“工业脊梁”,也种下了上海装备制造业的种子。

上海制造的荣光远不止于此。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红极一时的“三转一响”,到如今的大飞机、豪华邮轮、燃气轮机……上海制造创造着一个个时代传奇。传奇背后,更是一部上海制造业波澜壮阔的创业史、转型史、发展史。

如今,承载着光荣与梦想的上海制造,正瞄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先导产业向全球竞争的制高点发起冲锋。

“母亲工业”盛衰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这个全国工业门类齐全、配套生产能力较强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承担起国家使命。

当时上海工业影响力最大的当属轻工和纺织。原上海市经委一位老领导说,新中国成立后上海轻工凭借原有基础和计划经济时期政策,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老三件”为代表的轻工业,以及有着深厚底蕴的上海纺织业飞速发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上海轻纺迎来又一次春天。

1981年至1985年的“六五”期间,上海把消费品生产放到重要地位,积极发展食品、纺织品和其他日用工业品的生产。轻工和纺织业持续发力,成为上海的两棵“摇钱树”。

结束了中国只能修表不能造表历史的上海手表厂,1958年至1990年的32年间,共生产机械表1.67亿只,实现利税超百亿元;自行车业同样“转”出一片天地,新中国成立后至1990年,以“凤凰”“永久”为代表的上海自行车累计生产了9810万辆,占全国自行车社会拥有量的四分之一。

纺织业更是力拔头筹。从近代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40余年间,纺织业堪称上海的第一支柱产业,被亲切称为“母亲工业”。

然而,高速发展背后,危机正慢慢逼近。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影响,随着时间推移一些产品已经不适合新时期市场需求,原来的优势逐步消失。但上海轻工业在那个时代创造的辉煌,为上海后来的工业转型积累了资金。

第一支柱的纺织业,在1990年前后呈现“老化症”“衰退症”。原上海市纺织集团党委书记朱匡宇曾在一次采访中表示,1992年上海正处在历史发展转轨的交汇点上,传统产业如纺织嬗变,新兴产业如汽车等加速兴起。是年12月4日,纺织系统召开干部大会,喊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

“壮士断臂”,1998年1月23日,全国纺织业压锭1000万的第一锤在上海敲响。年末,上海纺织集团的棉纺锭从1992年的220万锭减到100万锭以下。“母亲工业”的巨变,也掀开了上海工业的新篇章。

“后卫”变“前锋”

当轻纺风光不再,上海工业的出路在哪里?

1991年11月20日,这一天对于后来的上海制造而言,意义深远。

那天,上海有史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工业产品发展战略大讨论”启动,围绕上海工业发展重点,找差距、寻出路。参与那次讨论的一位上海市经委老同志感慨,上海工业要振兴,就必须使工业部门和企业领导解放思想。大讨论激发出一种“夺回声誉”的竞争意识。

同时,在邓小平南方谈话精神鼓舞下,1992年12月的上海市六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轿车、电子和通信、电站设备、钢铁、石油和精细化工、家用电器”为“八五”时期上海工业的发展重点。从此,上海大力发展工业六大支柱产业的序幕拉开。

这样的战略抉择,当初看似乎有点超前。除钢铁、石化外,其他几个都比较弱。但用发展的眼光看,这六大产业相比其他工业行业有几个显著特点:发展前景好、产业相关度较大、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和产业规模、有较快的增长速度。

其实,提出这六大产业上海是有底气的,每个产业都有当时全国最大项目或企业做支撑。

石油和精细化工领域,当时上海石化早已名震全国。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上海石化总厂具有年加工原油250万吨,年生产乙烯11.5万吨、合成纤维10.2万吨、合成纤维单体10.83万吨的能力,是我国当时最大的现代化石油化纤生产基地,可每年向全国人民提供人均1米的化纤织物原料。时至1992年,上海石化已先后完成三期建设,其中二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原油利用率提升至43%,年增合成纤维原料20万吨,终结了“布票”时代。

当时,上海也有全国首批汽车合资企业——上海大众。那时轿车年产量只有1.8万辆,却被排在六大产业之首。曾任上海市经委副主任、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总经理的陆吉安说,当时到上汽上任后,市领导交办的首要任务甚至唯一任务就是桑塔纳轿车国产化。至1995年,桑塔纳轿车国产化率从开始的2.7%提高到近90%。短时间内,上海轿车工业向前跨越几大步,成为六大支柱“领头羊”。

在六大支柱的战略指引下,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崭露头角的闵行“四大金刚”,通过新一轮技术引进和再创新,带动电站设备能级不断进阶;钢铁领域的宝钢,加速向全球一流追赶……

进入上世纪90年代后,六大支柱产业的崛起深刻改变了上海工业的产业结构和布局,使上海制造开始从以初级加工为主的劳动资源密集型,向以深加工为主的技术和资金密集型转轨,奠定今日上海制造深厚的基础和基本格局,也助力上海实现从“后卫”向“前锋”的转变。

到1994年时,六大支柱产业产值突破1600亿元,占全市工业半壁江山。

支柱并非一成不变。后来,生物医药替代家用电器;电站设备改为“成套设备”,进一步拓展产业内涵;钢铁制造向高端调整。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信息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速成为世界经济主要新增长点,上海迅速反应,通过909工程向集成电路发起冲击,当年承建909工程的上海华虹微电子,如今已成为中国半导体领军企业。新世纪以来,信息产品制造替代汽车产业成为第一支柱,总产值占全市工业的比重上升至13.2%。

“再战制造业”

从传统纺织到现代汽车,再到信息产品制造,透过不断变幻的历史画卷,外界看到了在调整和发展中重新崛起、脱胎换骨的上海工业。

进入21世纪后,上海的产业结构在“四个中心”引领下悄然发生变化:2012年上海第三产业占GDP比重首次超过60%,2016年三产比重又首次超过70%,对城市经济的主导和支撑地位进一步提升。

与此同时,全国工业结构趋同化引发过度竞争,六大支柱产业对上海经济的推动力开始减弱。

2015年,上海制造突现危机。当年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0.8个百分点,战略新兴产业下降1.1个百分点,罕见出现“双降”。外界纷纷发出“上海制造怎么了”的疑问。

当时外界甚至还传递出上海不再需要发展制造业的声音。但很多人未必知晓,以“造东西、造设备,尤其是造高端装备”为核心的制造业,依然是上海经济的根基所在。上海明白,没有制造业支撑,服务业就是“无源之水”。

在上海社科院副院长干春晖看来,着眼未来城市竞争,上海发展制造业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需要发展先进制造业、高端制造业。本着这样的思路,2016年初,上海首次提出量化指标,2020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力争保持在25%左右。之后,上海又陆续出台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7条”、巩固提升实体经济能级“50条”等政策举措,上海“再战制造业”的决心依然坚定。正如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鸣波所言,25%这个数字表示了一种决心,上海的制造业必须保持一定比重,而且内涵一定是高端的。

2017年底,上海又提出全力打响四大品牌,上海制造同样被摆在了突出位置。以土地为例,虽然面临土地紧约束,但上海提出“要像保护基本农田一样,保障高端、先进制造业的用地需求”。

国产大飞机C919成功首飞、超大型燃气轮机加速国产化、特斯拉超级工厂投产……“十三五”期间,上海制造不但保住了基本盘,更“容光焕发”,实现300项高端装备自主突破、300项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产业化。“十三五”收官之年,上海规上工业总产值34830.97亿元,增速也由降转增。

“十四五”甚至未来20年,上海制造路在何方?

上海“十四五”规划已给出答案,构建“3+6”重点产业体系,夯实以制造业为基础的实体经济,加快打造重点领域的世界级产业集群。“3”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这是上海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竞争的先导战略产业。两年来,国务院已先后批复三大产业创新高地实施方案。目前,上海三大产业集群优势正在形成——2020年,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超过2000亿元,占全国23%,同比增长21%;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6000亿元,“1+5+X”市级特色产业空间正汇聚海内外生物医药优质资源要素;人工智能产业规模近2000亿元,增长30%以上。

“6”指的是着力打造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高端产业集群。正如上海市经信委主任吴金城所言,与此前六大支柱产业相比,“上海制造”的内涵更加强化“高端、数字、融合、集群、品牌”的方针。

毫无疑问,在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中,上海制造仍将勇当先锋。

“光明”和“大白兔”:新中国食品工业发展“上海制造”的代表

甜蜜故事代代延续?

光明冷饮和大白兔奶糖又火了。

6月1日,“光明牌”冷饮70周年快闪店在十六铺码头揭幕,亮相的不仅有经典的赤豆棒冰、盐水棒冰,还有不加一滴水的冰淇淋、变成雪糕的大白兔奶糖等网红新品。同一天,大白兔全球首家IP形象店在奉贤新城九棵树(上海)未来艺术中心开幕,大白兔奶糖和各种衍生品在仿佛艺术装置的空间中亮相。

若将时钟拨回数十年前,不论是光明冷饮,还是大白兔奶糖,哪能如此弹眼落睛?它们首先要走的,是一条民族品牌与“洋品牌”的竞争之路;它们的故事,也是上海食品工业发展的缩影。

打败“洋美女”

香烟桥路13号,砖红色的建筑上,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铭牌。这里曾是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如今变成了益民食品一厂展示馆,一张张黑白照片记载了“光明牌”诞生的故事。

益民食品一厂的前身是创建于1913年的美商海宁洋行蛋品加工厂。1932年,海宁洋行成为中国第一家大规模生产冷饮的工厂,冰淇淋商标为“美女牌”。1949年5月27日,人民政府接管海宁洋行,并于1953年将其正式改名为“上海益民食品一厂”。

新中国成立初,上海冷饮市场多为洋品牌,“美女牌”最走俏。时任益民食品一厂党支部书记、第一副厂长的江泽民提出,中国应有自己的冷饮品牌,“天亮了,解放了,光明照亮中国。我们的冷饮就叫‘光明牌’吧”。曾就读于香港万国美术专科学校、负责产品广告设计的职工梁铭,几经易稿,取形火炬的“光明牌”商标就此诞生。

1950年5月,赶在盛夏来临之前,第一批“光明牌”棒冰正式问世。益民食品一厂的员工们将一辆美国产道奇车改装成宣传车,安装了一台柴油发电机,装上喇叭,驶上街头。很快,“光明牌”棒冰有了知名度,又因为价廉物美,当年销量就超过“美女牌”。1951年6月1日,“光明牌”获得注册商标证。至此,“中国人的‘光明’打败了‘洋美女’”传为佳话。

大白兔奶糖也有一段类似的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上海商人冯伯镛创立了上海爱皮西(ABC)糖果厂。他很欣赏英国生产的鸟结糖,但鸟结糖售价高,普通消费者买不起。于是,冯伯镛在1943年请制糖高手刘义清仿制鸟结糖,生产一款人人都买得起的国产鸟结糖。

刘义清不愿走模仿路,选用当时比较稀有的液体葡萄糖、奶粉、炼乳等材料,研发出与鸟结糖完全不同的奶糖。爱皮西厂用红色米老鼠图案做糖纸,“ABC米老鼠奶糖”正式诞生,迅速凭借奶香浓、咬劲韧、性价比高的特点,风行上海。

1954年,爱皮西厂改名上海爱民糖果饼干厂,并设计了“三喜”商标。因老鼠被列入“四害”,米老鼠的形象也于1955年被迪士尼公司注册,所以ABC米老鼠奶糖的包装不再使用米老鼠形象,先后经历了“三喜”新包装、“无商标、无厂名”简包装、借用“光明牌”商标等多次外观更替。不过,换了包装后的爱民奶糖未能延续ABC米老鼠奶糖时代的辉煌。

转机在1959年出现。当时,上海食品工业公司科技科美工姜爱周设计了以“大白兔”为主角的新包装,爱民厂又优化配方,推出了新包装的“大白兔奶糖”。

可爱的大白兔、更香更浓的奶味,令大白兔奶糖很快赢得“7颗大白兔等于1杯牛奶”的美誉,成为上海食品工业新名片。

“甜”进国人心

“光明”和“大白兔”不仅在冷饮和糖果市场打响了中国品牌,更开创了一个以“上海制造”为代表的食品工业新时代。

1968年秋天,初中毕业的李福盛被分配到益民食品一厂,先后在威化车间做巧克力糖果、在冷饮车间做冰淇淋。忆及往事,70多岁的李福盛难掩兴奋:“那时候的场景真壮观,‘光明牌’家喻户晓,各种产品都供不应求。尤其是冷饮,每年夏天都非常紧俏,来提货的卡车、保温车天天在月台前排成长龙。”

大白兔奶糖何尝不是如此?1972年,周恩来总理批示将大白兔奶糖作为“国礼”送给来华访问的美国总统尼克松,这更让大白兔奶糖升温。来上海出差的,如果能带回一款写着“上海”字样的手提袋,再买回几包大白兔奶糖,那是体面过人的礼品。

“上海的甜蜜”就这样赢得了全国消费者的心。

上海食品工业的自我革新也在同步进行。李福盛说,虽然“光明牌”产品卖得很好,可市场需求也越来越多样,益民食品一厂开展了一轮又一轮技术改造。1971年,他从车间生产一线调到机修部门参与专项技改,并参加了“硬糖成型自动冷却筛选传送机”和“软糖多层冷却隧道”的建造——时隔整整50年,他仍对这两个名称拗口的项目记忆犹新,因为项目圆满成功后,不仅提高了“光明牌”糖果的产能和质量,而且得到来厂里参观的美国代表团高度赞誉。

进入新世纪后,上海食品工业更是大步向前。

2003年,上海产业结构和布局调整,在虹口区经营90年的上海益民食品一厂在这次调整中整体搬迁至奉贤区。次年4月,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工厂在奉贤农业园区傲然崛起,30条冷饮生产线年生产量占上海冷饮平均消费量的50%,成为中国最大的冰淇淋生产企业之一。“光明牌”冷饮还西进四川,南下广州,北上北京、沈阳、哈尔滨,大放“光明”。

大白兔也奔跑在创新的路上。一方面,不断推出新口味、新包装,发展成约20个品种的“大白兔家族”。另一方面,大白兔还成为老字号中玩跨界的高手,大白兔奶糖味润唇膏、沐浴露、香氛,大白兔奶茶,大白兔冰淇淋等亮点频出,成为年轻人追捧的网红。

与此同时,上海食品工业迈入整合发展、做大做强的新阶段。光明、大白兔、冠生园、玉棠、第一食品、梅林、正广和等一大批历史悠久、美誉度高、国内外知名的民族食品企业品牌归并整合,组建成立了光明食品集团,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责编:倪珺】
原标题:从“大国重器”到“三转一响” 上海制造正瞄准“3+6”制高点冲锋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