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奉贤变“树让路”为“路让树”,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

2021-04-25 15:18     上观

基础设施是民生命脉,也是发展动脉。道路,便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如今,上海正发力建设嘉定、松江、青浦、奉贤和南汇等五个新城,提出在改善生态环境、优化交通出行体验等方面创新突破。

作为城市毛细血管,道路建设如何体现新城发展理念?在奉贤区,记者注意到一些尝试与探索。

让出“小型森林”

在奉贤新城地标建筑九棵树未来艺术中心的西侧,有一条“网红道路”——望园路。

它规划南起平庄公路,北至黄浦江,全长约14公里,是区内重要的南北向干道。行驶至南起航南公路、北至金齐路的中央公园段,道路中央有一片接近两公里的狭长“小型森林”,就像是该区中央生态林地片区的“微缩版”。数百棵葱郁的大树,天然的沼泽还有栖息的鸟儿,让人仿佛在林间穿行。

早期的望园路,是村民靠双脚走出来的一条泥结碎石路。2004年,为了配合奉贤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将其拓宽为7至12米的乡村公路并命名为望园路。2019年,根据奉贤新城规划,再次进行道路拓宽改建。在规划方案初期,就明确了道路建设的方向:生态和全要素。

如何体现?根据传统的建设模式,便是在原道路两侧开辟新车道。“我们在现场踏勘时发现,道路一侧有一条平行水系,另一侧有数百棵大树,有的甚至已有百年树龄。”上海隧道院市政分院道路所工程师杨海霞告诉记者,他们转变了设计思路,将望园路道路整体一分为二,中央保留原有林带,道路沿着林带而建。在周边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将道路建设与既有资源结合,变“树让路”为“路让树”,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的平衡。

与一般道路明显不同的是,这条道路中间低、两侧高。这是出于可持续的生态保护理念,在雨水排水方面采用散排设计,也就是雨水管“零”安装。利用设计让天然雨水流入“中央林带”之中,实现更好的调蓄运用。

为展现景观视野,整条道路进行了最大限度的合杆,合杆率达到65%。市民在这条路上能看到的只有路灯杆,公安的监控系统、路名牌等等杆件都镶纳在路灯杆上。

值得一提的是,记者在现场看到,在定制的公交车站旁有一个专门的小设施。这是考虑到市民的充电需求,在车站处专门设置的USB充电桩。道路西侧还设有一个墨研亭,市民可以在此休憩或进行小型活动。

“破圈”延伸服务

古华A区的居民曾为小区门口的一处人行道颇感烦恼。这是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老旧小区,原先的正门3米多宽,仅能容纳一辆汽车通行。随着居民汽车保有量增多,进出口渐成瓶颈,困扰着大家的出行。

业委会曾尝试解决这一问题,但由于该处人行道下有电力井、雨污水井等设施,凭借自身的力量难以解决。

“有一天,‘文华热线’的人来到居委会,询问对于道路管养的意见和建议。”南桥镇古华第三居委会党总支书记费忠辉回忆,了解到居民这一烦恼后,相关负责人实地探查情况,一个礼拜内组织人员施工。在保留供电、雨污水井的前提下对人行道进行微改造,设置台阶代替路口降坡,同时在侧石上设置警示,将该处人行道进行最大限度放宽,同时保障行人和车辆的通行需求。

“文华热线”是奉贤区交通建设管理中心在2014年创立的品牌,365天24小时接受市民对道路以及配套设施的咨询、报修、投诉和建议。

近年来,在常规的工作之外,团队正寻求“破圈”,一大尝试便是延伸服务进社区。他们主动与基层管理单位联系,去年建立“文华热线社区服务”微信群,与街道、居委、村委搭建沟通平台,及时地了解市民的诉求并加以解决。

“道路三分建七分养。我们希望通过打造地方平台,将道路管养的触角进一步延伸,更快地知悉市民的烦心事,听取他们的建议,维护好整体道路品质。”奉贤区交通建设管理中心党总支书记张移说。

“破圈”,还体现在与其他部门的合作。去年6月,西渡街道鸿宝一村北区居委戴伟在微信群中反映,鸿宝一村北区沪杭公路出口无法直接通向机动车道,需要在非机动车道上行驶一段距离后方可驶入,造成机非混行。

得知此信息后,相关负责人立即实地查看。原来,这一出口本是小区的应急通道,不作日常通行之用。之后改建为小区出入口,机非混行的问题由此产生。

中心邀请交警部门共同研究解决方案,最终决定利用该处非机动车道比较宽的条件,将非机动车道用隔离护栏分隔成3米的机动车道和1.5米的非机动车道,同时进一步完善交通安全附属设施,满足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行驶需求。

据了解,依托“文华热线”微信公众号平台,奉贤区去年开展“我为奉贤道路交通设施科学管养建言献策”活动,共有403人参与,已采纳或予以研究的金点子226个,内容涵盖安全管理、交通缓拥堵、四好农村路建设等16个方面。

【责编:倪珺】
原标题:奉贤变“树让路”为“路让树”,实现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平衡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