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前采访人大代表,问:两会会场中最想对话的代表是谁?好几位代表的回答是“张文宏”。问到张文宏,他想了想说,“市委书记李强”。
遗憾的是,这样的两会对话场面看不到了。市人代会开幕当天凌晨,张文宏在个人微博发文称,“不能参加今天的开幕仪式了”。记者特地到张文宏所属的静安代表团求证,果然没见到他的席卡。工作人员说,张文宏代表全程请假。
张文宏去哪里了?24日中午,记者电话连线张文宏,此时他正在与仁济医院交班,中饭还没来得及吃。作为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这几天他奔忙在疫情防控一线,和专家分析研判疫情、在医院查房,很多天不能睡一个完整的觉。
没到会场而是驻守防控一线
张文宏的代表履职时间并不长。
去年6月举行的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上,他刚刚被补选为上海市人大代表。开会间隙,大家争着和他合影,他一次次地坐下又站起,很亲和。小组审议时,代表们向他抛出各种问题,他一一耐心解释并作专业分析。记者想采访他,他却谦虚地“推脱”:“不用多突出我,我是新代表,刚刚履职呢!”
半年过去,张文宏代表履职已进入状态。这次两会前记者约采访,他一口答应。当时,他正打疫苗第二针,一屋子的记者长枪短炮对着他猛拍。一位挤不进去的记者咕哝:“我感到这里的地都塌了。”打完针,张文宏右手按着左臂针孔,坐着长椅上感叹:“记者比我还累啊!”
事实上,他的日程安排满满。疫苗打完的半小时内,他全程接受记者采访,没有休息。“打疫苗我没啥感觉,你问好了!”采访完,他又急匆匆回科室继续奔忙。
记者向他抛出十个问题,他都坦诚相告。问他,早餐吃什么?他坦言,鸡蛋和牛奶,基本每天都这么吃。问他,喜欢“张爸”这个称呼吗?他说,学生们都这么叫他。问他,这次两会准备提什么建议 ?他说,最关注的就是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话题,专题审议他准备参加“完善公共卫生体系,推动健康上海建设”这一组,“到时我会做一个发言”。
看得出,张代表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不过,没有想到,一周后上海疫情形势发生变化,张文宏没有赶上两会现场,而是奋斗在最需要他的疫情防控一线。
“城市在照样呼吸,略带着一丝紧张。” 张文宏说,这两天,他和上海防疫队伍的兄弟姐妹转战徐汇区疾控、黄浦区疾控,连线依靠常规筛查快速捕捉本土病例的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上海交大附属仁济医院的医护团队,每日继续维持在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查房。他说,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展开。
“陶瓷店里抓老鼠”又成了金句
记者请他用一个词概括过去一年的感受,他说,艰辛。2021年的心愿是什么?他说,全球可以开放。
很多人说,张文宏的话总是给人信心、让人放心。他有很多“防疫金句”。面对新冠病毒潜伏期,他提示大家“再闷两个星期,把病毒闷死”;复工后预防病毒传播,他说要“防火、防盗、防同事”;最近上海疫情防控工作第90场新闻发布会,他表示“快速反应需要你快速”……
昨天,他在微博上写的“陶瓷店里抓老鼠”又成了金句。这个精妙比喻,让大家对防控工作的复杂有了直观感受,在他看来,当前抗疫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与去年1月已有重大的质的区别。抗疫进入持久性阶段,常态化抗疫将是这个阶段的重要特点。这个阶段和病毒比的,是速度、是科技、是公共卫生体系。“我们希望既抓住老鼠,又不要打破瓷器,希望不要因为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大的影响。”
电话里,张文宏给记者复盘了这次疫情。“那天晚上发现感染者后,立即启动快速精准响应,我也是第一时间去了疾控中心。当时,上海整个疾控队伍几乎都没有睡觉。” 他说,这些天来,专家组每天和主动筛查发现病例的医院保持沟通,目前医院管理有序,既要保证住院患者的医疗安全,也要严防院内感染的发生。“昨天医院的管理工作人员为了让医院的病人、家属以及医务人员能有更为安全有序的休息工作环境,几乎都是彻夜未眠,他们再次工作到凌晨7点。”
疾控流调的人员也是争分夺秒不睡觉,张文宏称之为与病毒“赛跑”——“这几天属于防疫队伍与病毒传播的并跑阶段,我们要尽快跑到病毒前面,把病毒包围,终止这波疫情。”
准备的议案只能线上提交了
虽然不在两会现场,张文宏依然关注着两会新闻,“我看到大家发的会场照片,气氛不错。”
吃饭间歇,他抓紧时间浏览了一下龚正市长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我特别注意的是上海防疫体系建设的那部分内容。” 张文宏说。
他划了重点,比如报告中提到,科学精准、高效有序开展应急处置,以过硬举措确保上海始终是一座安全的城市。“这是上海市政府对市民的承诺,事实上也是对我们防疫救治队伍的要求。”他说。
“我原本要提的议案,跟报告内容也很契合。”他简单介绍了自己这份议案的思路。防疫犹如防火,既要靠速度,也要精准,同时必须有一个强大的防疫体系,确保疫情控制精准到位。目前防疫工作进入了持久战阶段,除了防疫人员的坚持外,更要依靠完善的体系和科技,“每次疫情来临,都是一次对防疫救治队伍和防控体系的考验。”他希望政府能在人员、体系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力度,让上海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20条能够落到实处。
他想要提的第二点建议,与他所在的学科有关。目前上海各大医院感染和传染病学科建设比较薄弱,可能无法应对疫情的长期化和常态化,也无法确保预警体系的敏感性和完整性。“我建议,医院内的感染与传染病学科体系要实现系统化和现代化,成为整个城市公共卫生预防体系的重要基础,这个体系的建设不能以单纯的医疗服务来衡量,不是单纯以绩效和业务盈利作为标准,而是作为公卫体系的一部分给予扶持。”
在他看来,要战胜疫情,最终还是靠科技力量。这也是他想提的第三点建议,希望政府加大对整体科技攻关的布局,建设一个与超大型城市相匹配的强大的防治网络,为疫情的常态化预警和救治提供支撑。
“本来准备和代表们一起讨论,再联名提交。现在我没法和大家讨论了,只能通过线上提交了。”(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