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新发展格局,市场是核心,市场是要义。
要做好市场的文章,就要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率先找准这对“内”与“外”关系的有机结合点,用国内超大市场推动新一轮的对外开放。
浙江要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占得先机,一样要主动作出战略性调整,做好市场这篇大文章,找准新一轮开放发展中的“浙江坐标”。
把市场做得大大的,把供给做得足足的
根据世行标准,浙江已于2017年迈进高收入经济体行列。“十四五”期间,浙江将迈向人均GDP破2万美元的大关。爬坡过坎的关键在于,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驱动力。
释放内需潜力,产品适销对路是前提。这些年出现的购买力外流现象,暴露的便是国内需求与供给体系无法适配的问题。但事实上,作为外贸大省,浙江企业常年供货海外,欧美市场的严要求、高标准塑造了“浙江制造”的产业优势。这也是浙江接下来把握国内消费分层与升级新趋势的底气所在。足以印证这一点的是,国人海外抢购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爆品”,不少正是“浙江制造”。
那么,如何让浙江的制造业优势转化为让百姓“买买买”的冲动?供给侧是破局的关键。以外贸转内销为例,根本就在供给的产品本身。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认为,首要一点,就是要让卖全球的“浙江制造”在国内国外一个样。对此,在“十四五”期间,浙江应加快推进实施“三同”标准,让外销产品和内销产品实现“同一条生产线生产、同样的生产标准、拥有同样的品质”。
用消费激发经济活力,企业无疑是主角。今年4月,阿里巴巴推出“春雷计划”,短短两个月就吸引2万多家外贸工厂入驻。基于平台数据,这些企业为内需市场量身定制产品。6月,浙江发布“外贸企业拓国内市场”专项政策,提出要借助网络直播等新兴方式推动外贸企业向线上销售转型。
随着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传统线下消费正向数字化消费转变。今年7月,浙江发布《关于实施数字生活新服务行动的意见》,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构建现代消费体系,探索消费新模式新业态新场景。此外,浙江更是提出打造数字生活服务第一省——今后3年内,浙江数字生活新服务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对服务业的增长贡献率超过50%。
“十四五”期间,浙江要将扩大内需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把市场做得大大的、把产品供给做得足足的。
牵住牛鼻子,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
今年8月3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日前,我省又高规格召开自贸试验区推进建设大会。建设自贸试验区2.0版的战略意义,正是要实现更高水平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并非新概念。省商务厅有关负责人介绍,早在改革开放之初,浙江就提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当时侧重的是参与国际分工、扩大出口。时至今日,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内涵在不断扩展,更强调对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的统筹推进。
打造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新高地,浙江要有国际化视野。对标国际最高经贸规则,聚焦各领域的自由化便利化,浙江才能加快开展规则先行先试。“具体来说,建设自贸试验区扩展区域,浙江要找到一些牵一发动全身的改革和制度创新‘小切口’。”在日前召开的自贸试验区建设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省自贸办主任盛秋平这样说。
所谓的“小切口”,可以是内外贸一体化、跨关区一体化、本外币一体化等。日前,根据扩区方案的赋权,浙江自贸试验区首次完成中资非五星旗船沿海捎带试点业务。这将大大提升海运物流效率、降低成本,促进外贸集装箱沿海捎带。“十四五”期间,浙江要从更多这样看似不起眼的“小切口”入手,大大提升贸易的便利化程度。
构建国内大循环,绝不是要形成一个个区域的“小循环”,各地需要有全局意识。如今浙江自贸试验区的“试验田”更大了,拓展到宁波、杭州、金华义乌,4个片区所在区域同样要形成“一盘棋”的意识,让国内国际的各项资源要素在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辐射带动区加速自由流动。
在自贸试验区这片改革试验田,浙江要大胆试、勇敢闯,把统筹推进扩大内需和对外开放中的一些难点堵点在这里探索并获得突破。用改革促发展,自贸试验区要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自贸试验区GDP增速、研发经费支出增速均要高于全省平均2个百分点,外贸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增速也要高于全省平均3个百分点。
重新锚定“浙江坐标”,塑造对外开放新格局
全球产业链加速重构、国际贸易面临大幅下滑……疫情之下,国际经贸合作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应对这样的挑战,浙江首先要立足构建新发展格局,重新审视开放发展的新内涵,准确把握“进口”与“出口”之间新的辩证关系、找准全球产业链中浙江的新定位等,塑造浙江开放发展的新格局。
11月4日,第三届进博会在上海开幕。这场全球疫情下的盛会,传递出一个明确的信号:中国市场已经和中国制造一样,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作为外向型经济大省,浙江更应该把握住这个变化带来的无限商机,努力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外贸结构加快从出口主导向进出口并重转型。
近年来,浙江进口规模正不断扩大,但要注意的是,相较出口其增速仍然较慢。“十四五”期间,浙江需要进一步发挥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的作用。像加入世贸组织之初抓扩大出口那样,抓好扩大进口的工作。未来5年,浙江应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国际买手。
挖掘内需市场、扩大进口的同时,外贸出口仍将是浙江经济增长的长期动力。值得注意的是,浙江的出口结构正在悄然变化。据杭州海关统计,今年前10个月,浙江出口高新技术产品1596亿元,同比增长23%。“十四五”期间,浙江的外贸结构应进一步向高新技术产品领域升级。
这不仅仅需要企业自主创新,更需要充分利用国内大市场的潜力,寻求更多国际合作。今年浙洽会首日,有81个外资项目签约,总投资970亿元,其中不少便是浙江企业与外资的合作项目。一位签约的中方企业负责人说,浙江企业与外资联姻,加快了他们自身的技术创新,也能让外资企业更快打开中国市场。要实现更多这样的双赢,浙江要迭代升级17+1经贸合作、国际产业合作园等开放合作平台,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国际合作伙伴,用更优的营商环境将他们请进来合作投资,共享中国发展红利。
另一个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是全球产业链重构下的产业布局。这些年,在国际贸易摩擦和资源要素倒逼下,有一批浙江企业加速布局海外,有人担心这将影响浙江经济增长。事实上,随着浙江的产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十四五”期间,劳动密集型等传统产业仍将继续向东南亚等地转移。在这过程中,各地政府的认识须与时俱进,在警惕产业空心化的同时,有序引导那些在省内已经无比较优势的制造环节布局海外,推动省内研发、设计、品牌、结算等核心环节的集聚。浙江要努力打造开展国际产能布局的“浙江样板”。
对外开放的战略性、全局性作用,决定了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对于浙江来说更是如此。“十四五”期间,浙江要更高水平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用好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大平台,深入推进更高水平的制度型开放,加快形成国际合作与竞争的新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