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蒋海:弘扬中华文化智慧,增强文化引力定力

2020-11-09 15:1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同舟共济的疫情防控阻击战在团结中破解难题,越办越好的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开放中创造机遇,无不彰显着中华文化的智慧与自信。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学院兼职教授蒋海建议,在世界大变局加速演进之际,我国应以更坚定的文化定力,重塑人文秩序,筑起文化堡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筑牢精神基石。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实现中国梦,必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比翼双飞的发展过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着眼战略全局,对 “十四五”时期文化建设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远景目标,为全国人民在新发展阶段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供了“时间表”和“路线图”。

蒋海表示,近百年来的风雨历程和现实成就,深刻展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治国理念,“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的革新思维,“苟利社稷,死生与之”的家国情怀。它们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照进中国当代现实的最佳范例,是中国文化优势的充分表达,更是新时代中国文化自信的现实实践。

凝结思想共识,发挥中华文化聚合力

人心齐,泰山移。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在沧海横流中逆风飞扬,浴火重生,与对传统文化强大凝聚力和包容性的传承发扬密不可分。在艰苦条件下,以民本思想推动对内改革,顺应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民意,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勇于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始终以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己任,成功凝聚起当代最深厚的民心、民气和民望。在改革开放中,以兼相爱、交相利的和合思想,团结联合起广大认同中华文化之根,心系家国乡莘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全程参与到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中来,为改革开放注入了奔流不断的源头活水。

迈入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征途,无论是马不停蹄全面深化改革,还是同仇敌忾化解贸易摩擦,还是一诺千金办好进博会助力“双循环”,都更需要众志成城凝结全民族、全社会的力量。这就要求我们更精准更坚定地从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中汲取养分,以民为邦本的民本观、多元一体的民族整体观、孝悌忠信的伦理观和家国同构的社会观为指引,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将全国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以文化传统的认同,促进政治理念的认同,将国家、社会、人民三个层面的价值追求融为一体,最终激发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民族凝聚力和社会向心力。

重塑人文秩序,践行新时代文化要义

文化兴国运兴,精神强民族强。威武不能屈的人文精神,突显着中华文化的坚韧顽强;独善其身,兼济天下的人文性格,诠释着中华文化的张弛有度;揆文奋武的人文智慧,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刚柔并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中国品质、中国操守、中国性格所彰显的中国气节、中国境界乃至中国信仰,来源于中华民族无数次在危途中奋进、在两难中抉择、在坎坷中坚守的文化积淀,形成了中华民族阔步新时代坚定不移奔向大同理想的思想宝藏。

“中华文明经历了5000多年的历史变迁,但始终一脉相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面对新旧思想交错,中西观念杂揉的现实考验,我们更应当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加快推进具象化可操作的落实机制和运作模式,重塑中国人文秩序,为中华文化的人文精神、人文性格、人文智慧注入更多的时代价值和当代特色,推动中华文化在与其他异质文化的对照互鉴中,实现自信、自醒、自新,使中华传统文化倡导的价值取向、精神内涵,逐步外化为世人推崇的人文标准和文化理念,最终内化为民众“日用而不觉”的思维方法和行为准则,确保改革开放再出发的根本性质、目标走向等核心定位不动摇,不松劲。

弘扬家国情怀,增强责任担当精神

国而忘家,公而忘私。把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统一起来,把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维系在一起,是中华文化“精、气、神”的集中体现。始终把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放在心上、把提升人民美化生活的责任扛在肩上,所思、所想、所作、所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这种精神发端于传统文化家国情怀,践行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必备素养和重要品格,也正是当前家国情怀的最大体现、最大担当。

“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党在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用责任意识给人民以信心,用担当精神给国家以希望。“看准了的事情,就要拿出政治勇气来,坚定不移干”。我们要把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提高到时代要求和历史使命的高度,使之成为衡量党员干部合格与否的首要标准,促使每个党员干部要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让舍我其谁的气概、攻坚克难的勇气和任劳任怨的品格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身体里,使家国情怀感召下的担当精神和责任意识最终化为对改革开放事业更深沉、更持久的推动力量和支撑力量。

以文化之,筑就中华文化金汤堡垒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改革开放自强求索四十年,我国凭借中华文化“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以文化之”、“成风化俗”的独特演化风格,抵御住世界的风云变幻,始终以自身特有的节奏,推动着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的不断创新、实践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风景这边独好”,充分说明了支撑其不断发展的文化是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

要充分利用好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轫和时代化带来的当代中国精神世界、人文理念的跃升的有利契机,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促进方法论的提升,为中国共产党“三大法宝”注入更多时代特征和文化内核,使之不断在实践的修正中完善,随文化的发展而丰富,成为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手段和进步力量。其一是扩充”统一战线“的文化内涵,化大统战为大文化,党政部门须负起团结凝聚人心的教化之责,“教以化之”“以文化之”,提升“文化认同”,促进“理念认同”“道路认同”。其二是为“武装斗争”注入当代特征,各行政执法部门须负起大力弘扬依法治国之责,以“全面守法”“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其三是为“党的建设”引入更多家国情怀,强化当代责任担当意识,党员干部须身当表率、官师一体,促进党的理念、意志为民众所接受、认可、追随。

文化定力夯实“人类命运共同体”

修己安人,协和万邦。绵延至今上下五千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难题的重要启示。屹立在更高起点,着眼于更高层次,面向着更高目标,要把改革开放的旗帜举得更稳,我们唯有不断夯实中国文化定力,更广泛更迅速更深入地调动全民族义无反顾、砥砺前行的社会力量,为改革开放再出发注入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推动力,并在继承、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全面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切实为新时代的改革开放创造更好的内外部环境。

今天的国际社会要共同面对诸如资源紧张、贫富差距、贸易壁垒等重大挑战,任何一个国家的单打独斗都无法成功应对这样的复杂局面。因此,我们必须树立世界眼光,把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一起来,把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联系起来,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中央主要领导基于中华传统人文思想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的伟大构想,是共产主义理想、中华文化大同理想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期望的高度融合,是中华民族为全人类长远发展所贡献的全新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构想能否在国际上赢得广泛认同和普遍支持,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需要的和平国际环境,直接影响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在国际格局中的前途命运。因此,我们必须以“大文化”的格局定位,推动“大统战”的谋篇布局,通过加大海外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度筑就最大“同心圆”,以坚定的“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把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展示出来。秉承“天下为公”的大同理念;“修文偃武”的和平精神;“义利相兼”的义利观念;“和而不同”的文化理念,将中国改革开放所追求的推动全人类共同发展的最终目标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前进方向统一起来,以无可争辩的发展成果和建设成就,使中华文明的大同理想成为全人类共同的信念。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