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桥镇东街22号,上海江东书院是距今近300年历史建筑。这座融合清朝、民国和当代的三进院落,往昔的神秘还未消弭。曾经由于长期闲置,四处的破洞、里面的“霉”和外面的“灰”让人望而却步,仿佛被人遗弃在尘土里的明珠,黯然无光。
“第一眼就被它吸引,虽然它很破落,破落得让人心疼。”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韩可胜想为这座建筑做些事情。如今,上海江东书院的门庭若市,就是答案。
高桥镇前期的修葺后,韩可胜在随后书院使用过程中,开展了持续的、细致的更新,既包括空间层面的修、补,增,还包括举办各类公益活动,不断进行内容更新、文化更新!
书院内的玻璃都是征集来的
2016年,韩可胜第一次来到高桥镇的这处建筑,“由于长久未利用,到处都是坏的,庭院中野草盖满了青砖,与屋顶上半人高的蒿草倒是相互映衬,屋檐上真菌形成的垂丝随风摇曳,一种瘆人的感觉。推门而入,室内灰尘蒙蒙、不到十五秒,我就被霉气和灰尘呛出来了。”
高桥镇党委负责人说,“这座建筑有底蕴,有价值,要用起来。”高桥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有着“万里长江第一镇”之誉。熟悉的人都知道这里是江海之交;这里是上海门户,1949年5月19日,人民解放军浴血奋战,夺取高桥,确保了解放上海战役的胜利。
做什么呢?复兴优秀的传统文化,正在日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高桥镇党委负责人与韩可胜的想法不谋而合,用这座老建筑做成以国学为核心的有特色、高水平的文化空间。作为改革开放后上海批准的第一个书院,上海江东书院正好需要一个门当户对的空间。
高桥镇政府随即对这所建筑进行了修缮,2016年7月,上海江东书院总部入驻,一个公益性的公共文化空间应运而生。如今,沿着清水涟漪的高桥港,沐浴浓密香樟,穿过街心花园。“若江入海,如日方东”,上海江东书院就在眼前,著名书法家周慧珺的题匾遒劲有力,整座建筑已经从尘埃中苏醒过来,焕发出文化的光辉。
它第一进临街而立,原来在战争中毁坏,解放后原址复建;第二进徽派四合院,适应上海气候做了改良,建于清代鼎盛年间;第三进则是民国年间所建的二层青砖小楼。清澈的古井,神秘的地洞,精美的雕梁,常出现在清宫戏中的龙凤多宝阁,让无数人驻足。从人来人往的街道走进大树参天的第三进,宛若绿光森林,又如时光隧道,沧桑的印记隔离了城市的喧嚣。
“古井明镜映春色,大树华盖罩书房”。2016年暑假,从与央视诗词大会团队合作诗词公益课起步,来自浦东、来自全市、来自长三角的鲜活面孔,一天天多了起来。从此,有书声琅琅,有歌声阵阵,有琴声锵锵,在每年多达两百场的文化活动中,这座建筑不断的进行着微更新。
书院使用过程中,开展了持续的、细致的更新。四处拜访老人,寻找建筑的线索;请江苏、安徽的专家,对建筑进行系统的实勘。管线改造,墙面修补,木结构与防水防腐处理,布置绿化,地板更换,安全监控,消防和电器设备,古井防护,舞台改造……当然最不胜其烦的工作是漏水修复。
“从共享起步,实现共建共有,书院里从陈列,到内容,都靠全社会参与,微更新靠大家才能‘更’成。” 大到书院内陈列的书柜、桌椅,小到书柜中陈列的书籍、瓷器,墙上的对联,门上的玻璃,都是征集而来。
据韩可胜介绍,虽然经过修缮,但不少玻璃没有了,留下一个个“洞洞眼”。那些玻璃都是有年代的,已经买不到了,所以求助于“万能的网络”。令他没想到的是,还真的很快收到了各地热心市民寄来的玻璃。一位外地的玻璃厂老职工说:“厂倒闭了,留下这些玻璃丢了又可惜。这下好了!这些玻璃也能去做有意义的事了。”
而书院布置的对联,也是来自于海内外的征集。两个月内,应征对联1447幅,既有名家大家,也有无名小辈。作品或苍劲或清新,风格各异。
“微更新”更是文化更新
诗词歌会、非遗聚会、音乐雅会、艺术展会、作品交流会……每年二百多场活动,日程排得满满的,到了暑期旺季,江东书院更是一地难求。
短短四年,这座曾长期闲置的上海优秀历史建筑历久弥新,成为了各界、学者和文化人喜欢光顾的地方,也成了学生们的网红打卡点。“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上海市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市级示范点” 、“上海市市民修身行动市级示范点” 、“职工大学堂”以及上海市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各项荣誉不尽其数。
让韩可胜欣慰的是,这座三进院落终于挂上了“浦东新区文物保护点”、“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的铭牌,名至实归。2018年江东书院荣获上海首届“优秀公共文化空间”奖,颁奖词是“把一所几近废弃的建筑变成了生机勃勃的文化空间”。
今年暑假,上海中学、大同中学、格致中学、建平实验中学、进才实验中学、上海民办浦东交中等数十所学校的同学们来到上海江东书院参观学习,参与活动。很多人风趣的说,这么多人,可以卖门票了。韩可胜说:“孩子的笑脸就是最好的门票”。
“在我看来,微更新既包括空间层面的修、补,增;更重要的是要不断进行内容更新、品质更新、文化更新!老房子只有拥有源源不断的文化活水,才能保持活力,在活力中换发新的光辉、文化的光辉。这才是城市更新、老房子更新的核心所在。只有一个老房子近悦远来,所有人都想来,它才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韩可胜说,接下来,他们将不忘初心,继续“阳光灿烂续传统,朝气蓬勃做国学”!(李晓丹/文 张佳琪/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