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上海将迈向怎样的发展新阶段?编制好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为未来城市描绘美好发展蓝图,是当前上海的一项重要任务。今年以来,市政协把围绕“十四五”规划编制建言资政、凝聚共识作为履职工作的重中之重,遵循开门编规划,广泛听取意见建议,集思广益提出大思路、拿出大手笔、推出大举措的要求,明确了人口发展、产业优化、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资源环境、民生保障、城市治理等16个调研重点,在近半年时间里,组织开展了90余场次协商议政活动,600多人次政协委员参与其中,在深入调研、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关课题调研成果。同时,为了进一步扩大建言面,市政协还面向全体市政协、在沪全国政协委员以及各党派团体、各区政协进行书面征稿,收到建言90余篇。7月末,市政协召开“以大手笔谋划城市未来发展,编制好上海‘十四五’规划”专题议政性常委会议,围绕规划编制中需要关注的战略性、基础性和关键性问题议政建言,提出思路建议。
构筑不可替代战略优势
“十四五”时期是上海立足“两个大局”、坚持“四个放在”,在新的更高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五个中心”和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新阶段。市政协副秘书长邢邦志在代表市政协上海“十四五”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研究课题组作主旨发言时,对上海未来五年的发展阶段作出了这样的基本判断。
“变”将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特征。在国际国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多重因素交织叠加和相互影响的大背景下,如何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这是上海必须思考和回答好的一道重大时代命题。课题组认为,解题的关键,在于改革,必须发挥好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真正依靠改革应对变局、开拓新局。要从单纯依靠“增量改革”转向“增量、存量改革”并重,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冲破思想观念束缚,破除利益固化藩篱,以深度利益调整推动整体利益增强。课题组提出,上海谋划“十四五”发展应牢牢把握“以人民为中心、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主题,高水平改革开放、高层次创新策源、高效能城市治理、高品质市民生活都是题中应有之义。
上海要当好新时代全国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必须构筑起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课题组认为,“十四五”时期,上海要思考如何增强“五个中心”的国际竞争力、创新驱动力、要素集聚力、市场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代表国家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这一关键核心问题。课题组提出,“十四五”规划应把强化“四大功能”、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作为发展主线,引导增强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集聚和辐射功能,加快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服务链高端环节迈进,更好形成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
此外,一些委员和专家还建议,沿海、沿江、沿外环打造产业集聚带和快速交通网,全面带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浦江两岸协同发展和城乡融合发展,促成能够引领上海未来发展的标志性重大项目,使之成为长三角龙头的点睛之作、神来之笔。
完善城市发展指标体系
我国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应加快形成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
徐建民常委认为,“十四五”时期的经济发展指标体系,应充分考虑共性与个性结合,既要有传统的规定指标体系,也要有符合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创新自选指标体系。他建议,创设两大经济发展指标体系,一是经济社会发展预期性、约束性指标体系,二是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导向性、功能性指标体系。徐建民常委分析说,前者包括充分就业、工业经济、现代服务业等三类反推GDP增长的支撑指标,比如,新增城镇就业、登记失业率与调查失业率,工业增加值、制造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比重、服务业增加值等。后者包括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这“四大功能”为一级指标的先导性功能性指标体系,比如,中外金融机构聚集度、城市总算力、产业生态、国际国内市场联动等。
“要把目标任务向指标体系转化,积极打造具有上海特色的发展模式及评估标准,”赵丹妮常委认为,上海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进程中,一方面,要对标国际城市的共性特征,加快迈向世界城市的核心圈;另一方面,要立足自身,创建上海样本和城市风范的建设标准,彰显发展特色。她建议,建立完善标准领域对应国内体系和双边、区域及国际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互换、标准互认、能力互助,开展中外标准技术指标比对分析,重视上海优势技术标准向国际转化,支持企业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发挥更大作用。同时,提高统计数据公开性和时效性,增强“上海标准”的国际显示度和公认性。
增强土地有效供给和高效利用
土地资源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保障与战略支撑,超大城市几乎都面临着建设用地“天花板”。陆月星常委认为,在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土地利用方式必须从简单依靠增量扩张向盘活存量和提升利用绩效方向转型。如何盘活存量?“可以通过‘六个一块’来实现,”陆月星常委建议,“活一块”,千方百计激活批而未用的土地资源;“整一块”,实施“以用定减、以减定增”,因地制宜整治、释放现状低效用地;“收一块”,有序推进开发边界内的土地收储工作,以备项目落地;“放一块”,完善战略留白区过渡期管理政策,为好项目落地和老项目升级改造创设绿色通道;“造一块”,科学利用河口滩涂资源,合理创造城市未来发展空间;“飞一块”,创新“飞地经济”模式,引领上海都市圈协同发展,着眼产业链和产业联盟构建,探索合作开发模式。
在邵林初常委看来,还要盘活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宅基地、农用地这“三块地”,为乡村建设预留充足的发展空间。他建议,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加大宅基地依法自愿有偿退出的力度,适度放活宅基地和农民房屋使用权,适当延长农用地流转期限。
严守用地底线的情况下,城市空间有没有可能再拓展?沈敏常委从提升空间利用率的角度,提出了优化中央活动区空间功能布局的设想。她建议,探索土地制度弹性空间,统筹规划容积率,通过转移保护空间的容积率指标释放部分开发空间,实现核心区域保护和发展有机平衡;完善以公共交通为导向的TOD开发模式,构建集约式、立体化的城市空间和交通枢纽体系;优化地下空间与公共基础设施,推进地上、地下空间互联互通,加强地下空间在时间、空间、功能上的多维复合利用,实现空间资源立体高效利用。
创造人口均衡发展良好环境
上海“十三五”规划对常住人口总量设置了底线,然而,人才是支撑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刚需,如何在人口约束和人才引聚中找到平衡点,委员们进行了一番思考。王秋良常委认为,“十四五”时期,上海应形成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功能布局相匹配的人口发展布局。他建议,以政策聚才,以产业调人,探索将自贸试验区新片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重点功能区域作为试点,实行差别化人口引导政策,聚焦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制定有针对性的产业人才政策,促进相关领域基础生产和服务领域人员的稳定。同时,强化服务理念,以“动态调整”为导向,根据人口结构变化调整完善公共资源供给和配置,优化区域人口空间分布。
吴瑞君常委在提交的书面发言中提出,上海“十四五”时期的人口规划,应进一步体现从“重调控”向“重服务”的转变,顺应人口变动的客观趋势,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加强调为人口均衡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环境,这也符合提升超大城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的需要。吴瑞君常委认为,针对年龄结构老龄化少子化、人口来源多元化等突出结构性问题,“十四五”期间,应以托幼、教育、养老、公共卫生为重点,在科学研判人口变动趋势的基础上,为优化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和对策建议。
“据预测,到2030年,上海户籍人口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占户籍总人口的40%,到2040-2050年,将达44.5%,”黄鸣常委以一组数据说明,上海正逐渐步入深度老龄化阶段,在这样的人口结构趋势下,相应的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应作提早规划。她建议,进一步提升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质量和水平,建立以家庭照护床位为中心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供给模式,制定家庭照护床位运营补贴政策,出台家庭成员照护老人的激励措施,并提供相关的专业培训服务。同时,为满足社会不同层次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注重激发市场动能,支持从事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和企业做大做强,实现品牌化、规模化、连锁化发展,适当放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承接主体限制,并在老年助餐、老公房加装电梯、老年人出行便利等方面,扩大品质养老的有效供给。
以隐形力量带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基础研究是创新链的起点,也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如同一股隐形的力量,可以支撑起上海创新策源能力的全面提升。
“如果说问题导向、使命驱动的应用基础研究是‘有用之用’,那么以兴趣和好奇心驱动的纯基础研究可谓是‘无用之用’,”在马兴发常委看来,无用之用,方为大用。他认为,必须把纯基础研究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大关注与投入力度,大力培育以“兴趣和好奇心”为导向的自由探索式研究,激发“从0到1”原创成果的突破。他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中体现张江和临港等重点区域,打造“两个高地”,提升平台载体能级。发挥张江大科学设施的集群优势,将张江科学城打造为世界级基础研究试验特区和科学高地;发挥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的集聚和带动效应,将临港打造为全球顶尖科学家社区和具有强大全球资源配置能力的协同创新高地。此外,他还呼吁,在全球化遇到阻力,疫情加大保护主义的情况下,既要培育壮大基础研究人才队伍,也要给那些有奇思妙想的人才更多脱颖而出的机会。
还有一种隐形力量,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市的发展,那就是文化软实力。马建勋常委认为,红色文化、江南文化、海派文化正成为上海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在即将迎来建党百年之际,要将弘扬建党精神作为引领这三种文化的旗帜。马建勋常委建议,在“十四五”规划之下,采用市级专项规划的形式,对弘扬建党精神,深化“党的诞生地”发掘宣传工程,用足用好三种文化资源作出顶层设计,补齐条块分割、资源利用碎片化的短板,统筹全市各部门、各系统、各地区,系统集成,联动协同,全面推进,努力实现高水平呈现反映三种文化的城市风貌,高效能整理保护三种文化的文脉资源,高质量传播利用三种文化的优秀成果,让深厚强大的精神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最宝贵最深层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