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资金等各项民政资金的发放与监管,直接关系着市民群众,尤其是困难群众的切身利益。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经过历时近两年的建设和试运行,“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年内将在全市所有区推广应用,率先纳入该平台审核发放的是“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等六类社会救助资金。
管钱和管事分开
为何要建立这一资金内控监管平台?市民政局计财处处长练进波坦言,近年来,随着民政政策范围的逐步扩大,民政资金保障量也越来越大,原先的由街镇发放资金的模式风险点不断增多,已难以满足新形势下的监管要求。
具体来说,以往民政资金发放管理的传统方式是“市级制定政策、区级指导落实、街镇审核发放”,但街镇在发放资金时,往往各自视情实施,发放形式、时间节点、结算方式也各不相同。“尤其是街镇既审批又发放,即管事又管钱,存在一定的风险隐患。”
练进波说,这种管理模式在过去按属地化管理、人员流动性不大的情况下,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现在已无法满足信息化背景下的要求。他透露,目前,全市各类困难群众和基本社会福利保障对象已多达330余万,由民政部门负责审批、发放的专项民生资金也在日益增多。
正是在这一背景下,2018年6月起,市民政局牵头启动了“上海市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的建设工作,在该平台上,民政资金事项的“政策制定、资金发放、对象审核”三个环节,被分别设置在市民政、区民政和街镇三个层级。原先“区级指导”这一较虚化的环节,变成了“区级发放”这一很实务的环节。
“这一新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民生资金在街镇层面既审批又发放贷款、既管事又管钱的做法,实现了管事的不得管钱、管钱的不再管事的新目标,有效防范了相关民生资金发放中的风险隐患。”练进波说。
2019年7月起,该平台正式上线试点运行。全区社会救助总量占全市的十分之一的杨浦区成为全市首批试点区之一。杨浦区民政局副局长周萍介绍,自上线至今,全区通过内控平台累计发放资金3.76亿元,已覆盖35万人次对象。
据了解,2020年初,试点应用范围已扩大至7个区80个街镇(乡)。试点应用期间,市民政局将“城镇低保、农村低保、特困供养、重残无业、特殊救济、支内回沪”等六类社会救助资金纳入平台审核发放。截至目前,通过该平台,各试点应用区已累计安全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逾6亿元。
减轻基层工作负担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相关民政资金涉及的业务流转一律通过平台在系统上完成,从而实现了“全流程的电子化闭环管理”,基本杜绝了资金发放环节中的手工处理、人为篡改,减少了人为风险。
此外,平台还设置了“差异项预警”机制,对因各种原因导致的特殊情况、账户异常等,能够及时发出预警。通过与10家银行建立“专线连接”,平台可以凭借有效的账户信息校验和身份信息实名稽核,杜绝因人数与金额庞大而可能导致的各种“意外”。
在发放环节,由于采取了“银行直发”方式,资金得以点对点被打入对象的个人账户,这大大提高了资金首发成功率。由于补贴资金不再下到街镇,减少了流转环节,也降低了基层在发放环节中可能存在的人为风险。
除了安全性,信息化平台也具备便捷性的优势。市民政局表示,通过平台集中发放,各类资金账目全部在系统中统一管理,极大减轻了街镇基层资金发放环节的工作负担,也减少了基层工作人员跑银行、对账、发放失败后多次报盘,以及繁杂的资金发放记账等工作量。
“在民政资金内控监管平台的推进中,我们明显感到,我们的工作规范和服务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周萍透露,年底前将完成社会救助所有资金通过平台发放的目标。下一步,还将发挥平台实时数据汇总统计的功能,提高本区民政资金预算执行的精准度和使用效率。
市民政局表示,希望未来把由民政部门发放的各类民生资金,包括个人类补贴资金、机构类补贴资金等,全部纳入该监管平台,从而实现“市对区”“区对街镇”的三级网络全程监管。(顾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