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中国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超20

2020-08-05 12:10     解放日报

■上海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20.507,这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

■今年,中国共有九种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上海原创”期刊占据1/3

■除了继续在“借势”上做足文章,还要加快建设有竞争力的本土化学术评价体系。当越来越多优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发表,必然会增强本土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上海科技期刊发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环生态

国际权威机构科睿唯安近期发布的2019年度《期刊引证报告》显示,上海科技期刊《细胞研究》影响因子为20.507,这是我国自主创办的科技期刊影响因子首次超越20,在本学科领域期刊中排名世界第七、亚太第一。

今年,中国共有九种本土学术期刊影响因子超过10,“上海原创”期刊占据1/3。除《细胞研究》外,《纳微快报》《分子植物》影响因子突破12,分别位列国内纳米学科类第一名、世界植物科学学科类第二名。此外,《运动与健康科学》创刊8年即跻身世界体育学期刊前五,《光子学研究》在世界光学期刊中排名第十,《应用数学和力学》《计算材料学》《中国药理学报》《转化神经变性病》等均跻身本学科领域世界前列。

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是国家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处于国内领跑位置的上海科技期刊,在国际学术期刊界树起了令人瞩目的“中国标杆”。记者了解到,以增强原创能力和服务科创能力,进一步提升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为目标,以顶层设计为抓手,眼下,《上海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正在制定。

    科技期刊国际影响力关乎竞争大局

据最新统计数据,上海被《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收录的科技期刊达23种,约占我国被收录科技期刊总数的10%;64种科技期刊被全球最大的文摘和引文数据库Scopus收录;32种科技期刊被工程技术领域国际权威的EI数据库收录;11种科技期刊被生物医学领域国际权威的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Medline收录。

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何以被看重?业内人士分析,在当今世界大国竞争中,科技竞争力和文化软实力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成长最快的科研产出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一,国际重要数据库收录我国科研论文总量连续多年位居世界第二。科研实力迅猛提升和科技强国战略深入实施,为中国加快培育世界一流期刊提供了难得机遇。

上海有众多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水平科研人员,科技创新底蕴深厚。近年来随着科创中心建设深入推进,上海成为汇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一批世界级科技设施迅速集聚、一批标志性原创成果竞相涌现,为培育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提供了丰沃土壤。去年,上海科研人员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科学》《自然》《细胞》上发表论文数量约占全国的30%。随着科创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步入新阶段,上海迫切需要培育一批与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地位相匹配的世界一流期刊,为上海科创成果发布、推广和转化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

“国际竞争中,科技领域的‘卡脖子’现象愈演愈烈,科技期刊成为不可忽视的隐形‘战场’。加快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事关国家发展大局和国际竞争格局,上海有责任、有优势,必须乘势而上。”一位科技出版业内资深人士说。

    瞄准优势和新兴领域排兵布阵

“找到对的人,做对的事。”上海科技学术期刊何以发展迅猛,多位业内人士给出几乎一致的答案——打造高质量学术期刊的关键在于高质量的稿源,这背后是高效运作的国际化编委团队和聚焦优势领域冲刺、瞄准新兴领域发力的战略眼光。

在上海地区高校中,上海大学期刊社进入国际三大检索系统的刊物数量领跑,旗下4种期刊被国际三大检索收录,2种进入Q1区。“一本科技期刊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稿专家和专业编辑的学识和视野。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等国内外12位院士级专家担任主编,着力提升办刊质量。”上海期刊协会副会长、上海大学期刊社社长秦钠提到,2018年该社创办的新刊《电化学能源评论》是目前全球电化学能源领域第一本综述类期刊,由斯坦利·威廷汉撰写创刊词,次年,这位美国化学家摘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今年,威廷汉又给刊物撰写了前沿研究重磅稿。

今年影响因子首破20的《细胞研究》创刊于1990年,一直以国际化为发展目标。2006年,原任美国《细胞》杂志编辑的李党生博士应杂志主编、中国科学院院士裴钢之邀,出任《细胞研究》常务副主编;同年,《细胞研究》与英国自然出版集团合作,成为国内科学期刊率先“借船出海”尝试者之一。“好刊物的关键在于拥有受众必须要看内容的高质量产品。要打造一份强刊,就要赢得相应领域科学家群体的认可。”李党生说。

据悉,上海现有科技期刊多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学科分布涉及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医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等,都是当时上海优先发展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比如,创刊于1980年的《应用数学和力学》是我国最早被SCI和EI收录的应用数学和力学类期刊。目前,该刊是中国大陆应用数学类SCI影响因子最高的刊物,也是进入Q1区的唯一一本应用数学期刊。

不断推陈出新、挺进学科前沿,成为上海和中国科技期刊新的后发优势。“对中国期刊来说,新兴学科、分支、部门是新的机遇,当那些新兴前沿学科的研究者发现,有了专门针对他们研究内容的新的载体、新的媒介,而不是要在2000页‘汪洋大海’中打捞他们的论文,他们会感到非常兴奋。”来沪参加“科技期刊国际化高级研修班”时,原麦克米兰出版公司副总裁、施普林格纽约公司总裁罗伯特·班齐曾这样分析。

创刊于2012年5月的《运动与健康科学》是中国大陆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英文版体育学术期刊,创刊不到两年就被SCI和SSCI同时收录;2013年由《上海大学学报》转型的《先进制造进展》瞄准中国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进发的历史机遇,弥补制造领域学术期刊空白,2017年被SCI收录。这些新创期刊的突飞猛进,证实了班齐的判断。

“围绕国家重大需求和科技发展战略必争领域,着眼上海科创产业发展重点门类,如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上海科技期刊还将进一步排兵布阵。”市新闻出版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形成期刊高质量发展“上海样本”

如果说进入国际评价体系是上海科技期刊“走出去”的一大步,未来还要继续深耕“走进去”,进入国际学术研究前沿领域、拥有学术话语权;更要“走上去”,对标世界一流、跻身国际顶尖科技期刊之列。

2018年起,上海连续推出期刊行业发展报告“蓝皮书”,连续举办八届的上海期刊论坛今年9月将与中国期刊协会联动,升格成为“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峰会”。在业内人士看来,上海是中西文化交融交汇的前沿城市,在提升科技期刊国际竞争能力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在版权输出、海外发行、版权引进等领域先行试点探索,有望形成中国期刊高质量发展的“上海样本”。

“通过单刊分化、子刊衍生、系列办刊等形式,实现集群化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的规模效应,是世界范围内科技期刊做大做强的主要模式。”秦钠介绍,经过数年探索,上海大学期刊社勾画出集约化管理、信息化采编、专业化定位、数字化出版、国际化发展的“五化”发展路线,带动旗下15种期刊集体起飞。中国激光杂志社牵头的中国光学期刊联盟和中国光学期刊网,同样通过十余年集约化发展运营,出版实力显著提升。

不过,面对施普林格、爱思唯尔等国际大出版商拥有的国际发行渠道,目前大多数中国期刊尚只能选择合作“借船出海”。这背后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评价体系,要建立中国自己的评价体系和话语权,才能减少、避免中国科研成果在海外期刊发表再由中方回购、回流的局面。“SCI影响因子虽是国际通行的衡量科技期刊学术水平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就像衡量一个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考分数线是较通行的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一位业内人士如此比喻。

“评价期刊的标准是什么?就看发了什么样的文章,解决了什么问题,中国人要有这样的自信。”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运筹学会会刊》主编袁亚湘表示。除了继续在“借势”上做足文章,加快建设有竞争力的本土化学术评价体系,比如立足优势领域,率先探索发布科技期刊分级目录;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提升科研工作者对本土科技期刊和学术评价体系的认可认同——当越来越多优秀科研成果率先在本土期刊发表,必然会增强本土化学术评价体系的国际影响力,这是上海科技期刊发展期待形成的良性循环生态。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是一项综合工程,2013年起,上海通过“文教结合”项目重点聚焦高校高水平科技期刊培育,通过新闻出版专项资金、文创资金加大对优秀科技刊物扶持力度。根据期刊发展阶段分类扶持、精准施策,支持培育具备世界一流水平或有成为世界一流潜质的期刊。

“《全力打响“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国际文化大都市三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分类支持学术期刊发展,分步达到国内国际相关学科学术期刊顶级水平’。目前,这一目标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局长徐炯说,把上海科技期刊品牌擦得更亮,为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提供更多助力,上海出版界、期刊界、科技界、教育界协同形成合力,“我们有信心,会有更大的作为。”(施晨露)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中国首次 上海一科技期刊影响因子超20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