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一周】关键季度,上海何以“稳增长”

2020-07-09 16:11     上观新闻

7月,进入下半年。2020年的7月,又有多重节点。

7月1日是建党99周年纪念日。过了这一天,意味着距建党百年大庆时间不足一年,各项庆祝活动将渐次展开,方方面面的工作亦要交出答卷。

当天也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周年。在刚刚召开过市委全会,就“人民城市”建设作出全面部署的当口,垃圾分类这项上海的“新时尚”能否顺利推进,也检验着城市的治理能力。

围绕这些,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在上周安排多场调研活动,强调这座城市应有的初心、使命和品质追求。

与此同时,7月初作为第三季度和下半年的开端,在整座城市的年度发展中,亦有特殊的意义。

1日上午,上海召开今年第三场市委季度工作会议。李强在会上表示,今年工作走势可谓“四季分明”——一季度全力疫情防控,二季度在抓防疫同时大力复工复产,“三季度干什么?就是要全力稳增长”。

也就是说,三季度应当在全力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只争朝夕抢抓进度”“尽最大可能弥补上半年耽误的时间”。

这事关全年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亦关乎“十三五”收官和“十四五”开局。

在李强看来,经历了将近半年疫情冲击后,上海依旧面临很大的不确定性,但许多大势正在慢慢地“确定”起来。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取向越来越清晰,就是要“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

“大家可能会越来越感到压力大。”李强说,这个压力,主要是发展环境、时机、条件发生深刻变化。

他将之具体概括为三方面:

“非线性”——传统的经济惯性增长轨道出现很大调整,不同地区之间或将迈入差异化发展轨道。

“强冲击”——疫情和一系列衍生因素的叠加,导致不少长期积累的矛盾和短板集中暴露。

“紧约束”——财政、资金、土地、空间、人才等各种要素约束趋紧,传统路径愈加难以依赖。

当天会上透露的信息显示,二季度的上海经济开始企稳回升,多项指标出现回暖甚至逆势上扬的表现,却也仍承受压力;一些结构性问题,依然有待解决。李强表示,上述三大特征,“既考验短期应对能力,更考验新环境中抓发展的能力”。

对上海各区、各部门和各级官员来说,眼下亟待要做的,是“密切跟踪重点产业是不是全面达产、重大政策是不是持续发力”。而一些深层的发展观念,亦需在这种特殊境遇中予以重申。

比如, “拉长板”。

一年前,李强在谈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时就曾表示,三省一市要实现“1+1+1+1>4”,当前最紧迫的不是简单的补短板,而是“拉长自己的长板,贡献自己的长板,重新组成一个更大的木桶来盛更多的水”。 

一年后,在讨论上海各区的经济发展时,道理同样适用。

“崇明不可能简单去做浦东的事情,黄浦做的事宝山也不一定要做。”李强几次打这样的比方表示,愈是压力增大,各区愈是要找准自身所长,有的放矢地扬长避短,并通过比较优势来构筑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而对各个市级部门来说,亦需要在新环境下围绕各区的长板,提供精准服务、个性化支持。“只有全市一起把长板变成兴奋点、特色工作变成亮点,全市的发展才有强力支撑”。

这意味着更高层次的合作与竞争。“不是简单比速度增长多少,而是看你在哪个方面发展,看你的核心功能。”李强对面前的各位区委书记说,真正需要关心的是自身的特色如何发挥,以及既有的政策如何释放最大效应。

“要动脑筋,主动承接积极作为,也要向外争取,把政策落实下去,让政策效应最大化。”李强说,“但政策效应最大化,不是简单的给钱、给物、比价。”

他特别重申了此前曾在多个场合提出的要求:要防止同质化竞争,防止同质化竞争演变为简单的优惠政策比拼,进而变相推高竞争成本。当前,这种定力显得尤为关键。

对各区和部门的官员们来说,“长板”可以从许多角度去找,有增量,亦有变量。

从增量角度说,如今方兴未艾的新经济、新模式,即被视作化危为机的重要支点。

李强特别提到,上海的新生代互联网企业“发展潜力极其巨大”,接下来将在全市层面对此进一步布局,并对这类企业给予针对性的鼓励政策。

同时,上海也要用好科创板加快培育更多优秀科技企业,“使金融市场更开放,让科创中心建设与金融中心建设联动发展”。

而在变量的角度,一些已有的空间、资源和构想,亦需在新的语境下予以优化盘活。

下半年的重中之重,一是稳增长,一是“十四五”规划编制。前者考验当前应急应变,后者则考验长远布局水平。上海的一些中长期问题,未来5-10年乃至更长时期的核心功能及竞争优势,均需在这份规划中得以进一步明晰。

这会落在一些具体的事项上,包括一些“新时代标志性项目”——李强特别用了这样的提法,显示“十四五”在其心目中的特殊地位。

这无疑是留给沪上官员们的思考题。而破题并非没有路径。比如,继两周前的市委全会后,李强在7月头上,再度提请官员们注意“郊区新城”。

“现在人口大量集聚在老城区,下一步要谋划新城。某种意义上,新城应该在产城融合、现代化水平、新技术应用方面都超过老城区。”他说。

对土地资源极其有限的上海来说,能在空间上做文章的,首先是郊区。李强曾表示,上海城市空间的进一步构造、发展、更新,至关重要的方面就是对郊区新城展开重新研究。它们需要“再优化,再提升,发挥好环境优美、功能集聚的优势。”

在市委全会闭幕时的讲话中,“如何推进郊区新城高水平建设”,被列为“十四五”规划应当研究谋划的“战略命题”。这个命题,已经涉及城市规划设计、形态塑造、功能注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投入等等方面。

上海需要破解的,还不只是这一个命题。但对这座城市来说,不断塑造“长板”的过程,正是破解这类复杂命题的过程。(朱珉迕)

【责编:倪珺】
原标题:【上海一周】关键季度,上海何以“稳增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