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上海垃圾分类已成风尚,居民区达标率过9成

2020-07-02 16:30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上海报道 垃圾分类不仅体现社会文明意识的进步提升,也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综合检验。在7月2日举行的上海市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上海市绿化市容局局长邓建平表示,《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施行一年来,垃圾分类工作步入法治化、常态化、规范化轨道,居民区达标率已超90%,成为“引领低碳生活的新时尚”。

翻开上海垃圾分类这一年的成绩单,可以看到五个关键方面都取得了亮眼成效:

今年上半年垃圾分类实效测评结果显示,上海大多数居民已养成自觉分类习惯。居民区分类达标率从《条例》施行前的15%提高到90%以上,单位分类达标率达到90%。上海市民不仅认真履行分类义务,还积极学习相关规定和知识,仅垃圾分类微信查询平台就提供了2946万余次服务。

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海的四项分类垃圾均实现了“三增一减”的目标,垃圾分类实效显著提升。今年6月份,上海全市生活垃圾清运总量96.86万余吨,其中可回收物回收量6813.7吨/日、增长71.1%;有害垃圾分出量3.3吨/日、增长11.2倍;湿垃圾分出量9632.1吨/日、增长38.5%;干垃圾处置量15518.2吨/日、下降19.8%。

上海对2.1万余个分类投放点完成了规范化改造,基本建成了全程分类体系。此外,道路废物箱设置数量优化调整至4.1万余个;累计配置湿垃圾车1537辆、干垃圾车3077辆、有害垃圾车99辆、可回收物回收车239辆;建成可回收物回收服务点1.5万余个、中转站201个、集散场10个;“十三五”规划确定的15座生活垃圾处置设施项目全部开工,干垃圾焚烧和湿垃圾处置总能力达到24350吨/日。

上海日趋完善规范配套制度,对推广垃圾分类动真格。在《贯彻〈条例〉推进全程分类体系建设实施意见》及44件《条例》配套文件中,对宾馆、餐饮服务单位不主动提供一次性生活用品和餐具用品目录,生活垃圾总量控制办法、湿垃圾农业资源化利用标准等都做了详细规定。《条例》实施以来,文化和旅游部门检查旅游住宿企业10786家,责令整改146家,行政处罚1家;市场监管部门检查餐饮服务提供者12.7万家,责令整改276家,行政处罚39家;城管执法部门开展执法检查15.2万余次,教育劝阻59856起,责令整改38739起,行政处罚9585件,其中单位7472件、个人2113件。

生活垃圾分类意味着社会行为的重塑,要持之以恒地推进,必须构筑起绵密的社会宣传动员体系。上海广泛开展“十、百、千、万”工程,社会宣传动员工作取得扎实成效。“十”发扬基层群众能动性,成立16支区级志愿者服务分队、53支街道(乡镇)志愿者服务队;“百”就是聘任市、区生活垃圾管理社会监督员940名,引领135个街镇申报创建成为示范街镇;“千”瞄准社区,将垃圾分类及《条例》宣传覆盖到5800个居住区(村),让6千多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垃圾分类实效测评;“万”则是举办《条例》集中培训1.6万余场次,完成居住区入户宣传980余万次。

今年是上海“垃圾分类三年行动”的收官之年,如何保障生活垃圾分类“更上一层楼”?邓建平表示,上海市将对照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提高分类的准确性、投放的便利性和垃圾资源化利用水平,强化投放主体责任,从五个重点方面着手开展工作:

进一步巩固提升分类实效。坚持高标准推进垃圾分类,将居住区(村)和单位分类达标率提高到95%,示范街镇力争达到85%以上。

进一步完善两网融合体系。加快生活垃圾分类清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有效推进可回收物的资源化回收。完成6000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70座中转站和10座集散场标准化审核;培育一批功能型资源化利用项目,确保低价值可回收物出路稳定,实现全覆盖回收、全品种利用、全口径统计。

进一步加快处置能力建设。新增干垃圾焚烧能力2000吨/日,干垃圾焚烧总能力达到21300吨/日;新增湿垃圾集中处置能力1450吨/日、就地处理能力500吨/日,湿垃圾处理总能力达到7000吨/日;预计今年年底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进一步强化政策支持引导。结合土壤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工作,研究制定湿垃圾利用产品推广政策;全面实施低价值可回收物回收补贴政策,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

进一步加强执法检查保障。持续开展日常执法检查和专项执法行动,重点围绕源头减量制度、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义务、公共场所分类投放规定执行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发挥典型案例的警示教育作用,推动全社会形成知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