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显示,在疫情影响下,今年一季度上海实到外资46.69亿美元,同比增长4.5%,其中3月增长20.8%。利用外资金额的逆势增长,说明以上海为代表的部分国内地区,正成为跨国公司产业链布局的重要选择地和国际资本的避风港之一。
总部在上海 全球做生意
18年前,这里是一个普通的中国制造工厂;8年前,跃升为中国区总部;如今,亚洲总部也从新加坡搬迁而来——位于上海自贸区金桥片区的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一路“接力跑”,见证中国扩大开放进程。
谈到今年将亚洲总部迁到上海的原因,沃尔沃建筑设备(中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詹旭说:“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
要成为亚洲总部,能不能做离岸贸易是一个重要考量。2019年初,由沃尔沃建筑设备位于上海的总部负责签订采购协议,韩国工厂负责生产的两台重型挖掘机,直接从韩国装船运往万里之遥的非洲。整个过程中,挖掘机未踏足中国的土地,却实实在在做成了一笔生意。
离岸贸易的特点是货物流、资金流、单证流不能合一,对监管挑战较大。从2018年开始,上海自贸区金桥管理局与海关、银行和外汇管理等部门沟通,开发建设综合信息平台,将企业的经营状况等数据导入平台。上海市商务部门还将沃尔沃建筑设备等信誉良好的企业列入“白名单”,支持企业创新业务模式。
得益于制度创新支撑,2019年初至今,沃尔沃建筑设备已完成离岸业务44单,带动进出口结算额数十亿元人民币。“自贸区的开放创新,推动跨国企业中国总部在管理、研发功能之外,又强化了结算功能,使得其身在中国、做全球生意更加便利。”上海自贸区金桥管理局产业促进处处长沈乃恩说。
量变引发质变,沃尔沃建筑设备最终决定将亚洲总部搬到上海来。“我们非常真诚地说,未来我们会加大在浦东、在中国的投资。”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郭腾泽表示。
沃尔沃是一个缩影。今年一季度,上海浦东外商投资实际到位金额21.55亿美元,同比增长36.6%。
“热土”不减热度 “高地”彰显高能
作为全国外商投资的热土和高地,在疫情考验下,上海不但吸引外资的热度不减,项目能级也逐步跃升。
上海市商务委副主任杨朝表示,今年以来落户上海的外资项目和企业具有四个特征:
一是开放力度大。一批扩大开放的首创项目落户上海,比如德国安联在沪设立外商独资保险控股公司,美国摩根大通、日本野村证券在上海设立外资控股证券公司。
二是大项目多。比如香港怡和集团新设的徐汇滨江综合体项目总投资45亿美元,日产与东风合资的汽车金融项目总投资8亿美元。
三是产业先进。如近期获颁证书的31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中,生物医药企业占比27%,数字信息科技及人工智能、智能制造领域的企业占比均为13%。
四是项目能级高。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将全球资源和关键供应链环节配置在上海,将承担更多功能的总部型机构设置在上海。
统计显示,截至2020年3月底,上海累计引进外商实际投资2642亿美元,累计引进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30家、研发中心466家,是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外资研发中心数量最多的城市。
既解眼前困难 又稳长远预期
广阔的内需市场,是外资加码上海、深耕中国的信心所在。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推动外资最终将决心转化为行动。
明治(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中尾洁介绍,目前企业在中国的产能已经全部恢复,正全力筹备在上海投建新雪糕工厂事宜。
令中尾洁印象深刻的是,今年疫情期间,明治第一时间收到上海市商务委发布的日文版28条惠企政策以及问答。“具体条文的理解对外企来说有一定难度,更难的是将条文自主翻译并向总部汇报,官方第一时间出台的日文版很好地让日本总部了解中国和上海的政策。”
从长远来看,稳定外资发展预期,关键在于制度环境的不断完善。今年4月上旬,上海出台便利外商投资的24条措施。其中提到,支持上海自贸区及临港新片区按照“一项目一议”的方式,争取在电信、科研和技术服务、教育、卫生等重点领域实现更大力度的开放。
德勤中国副主席蒋颖表示,上海版24条稳外资措施着眼于解决企业“落沪”后的发展问题,比如人才如何留下来、如何保护知识产权等。这些地方措施和今年施行的《外商投资法》一起,将为外资在中国的长远发展“保驾护航”。(何欣荣、周蕊、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