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新冠肺炎疫情,街上少了许多人,但我们的身边似乎却多了许多人:小区内外,多了排查人员车辆、登记信息的“疫情排查员”,帮助隔离对象和独居老人买菜、取快递的“身边快递员”,劝导居民戴口罩、勤洗手、少出门的“防疫宣传员”。而在新闻里、朋友圈,我们还能见到不少在入沪道口值守的“城市守门员”、支援防疫物资生产的“物资生产员”,以及为一线工作者子女提供学业辅导的“爱心辅导员”。
他们或许是隔壁邻居家还没毕业的“00后”,或许是菜场碰到会礼貌寒暄的爷叔阿姨;或许你根本不知道他们的姓名,隔着口罩你甚至看不到他们的样貌。但在这场抗击疫情的人民战争中,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志愿者,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雷锋”。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这句话最近频繁见诸网络。今天是第57个学雷锋纪念日,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越来越多的“身边雷锋”勇敢“逆行”,守护城市,守住安全,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
截至3月3日12时,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在“上海志愿者网”发布防疫宣传、平安守护、医疗卫生、文明劝导、应急救援等类别的6786个“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招募上岗志愿者20.7万人,累计服务837万余小时,人均服务时间超过40小时。
做一线的“第一响应人”
庚子新春,注定将留下一段不平凡的记忆。当不少家庭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祥和氛围之中,上海已启动了一级响应机制,坚决遏制疫情扩散。
“这是一次考验,我们并肩承受;这是一场硬仗,我们携手作战。”1月28日,市志愿者协会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书,号召大家积极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志愿者们积极响应,他们与广大基层一线工作者一道,迅速集结、各显其能,成为入沪通道的“城市守门人”与基层社区的“第一响应人”。
在入沪高速道口以及各大火车站,志愿者们冲上一线,开展体温监测、信息登记、秩序维护等工作。值守岗位非常辛苦,寒风中一站就是好几个小时,青年志愿者们报名却非常踊跃。报名表上的“可提供服务时间”一栏,许多人填的都是“随时待命”,需要通宵值守的时段成了最“抢手”的,不少“90后”“95后”甚至“00后”都主动要求值守夜班……
华阳街道华一小区的“00后”朱寒枫和1996年出生的金伟飞,每天来往于各个门栋排查实际居住人员,拿着大喇叭走街串巷宣传防疫知识,更运用语言特长为小区里的外籍人士担任翻译,守护起社区防疫“最后一公里”。
疫情发生以来,本市发挥市文明办牵头统筹,各区、有关部门和单位协同参与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作用,全市各级志愿者协会、220家社区志愿服务中心统筹调配力量,强化供需对接,“上海志愿者网”和微信号开辟“疫情防控志愿服务”招募通道,增加人工审核方式,确保志愿者随时随地注册、最快完成认证、最便捷搜索到适合参与的疫情防控志愿服务项目。
市文明办、市志愿者协会还针对道口值守等急需类项目及应急救援、外语翻译等专业类项目,在“上海志愿者网”置顶发布,借助微博、微信群、QQ群等渠道推送需求信息,协调有关部门和市级志愿服务总队、服务基地,组织增援。
同时,市文明办发动文明社区(镇)、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家庭、道德模范等精神文明创建主体作出表率;团市委向全市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团员青年定向招募道口监测、社区排查等10类岗位志愿者,组织发动3万志愿者在交通道口、基层社区等重点领域服务,组建青年突击队1618支、突击队员近4.2万人;市级机关选派1121名党员干部下沉社区、道口、地铁等防控一线;市卫健委发动近2万名医疗卫生志愿者参与线上咨询问诊、入院预检等457项服务,其中70多名专业心理疏导志愿者24小时接听市心理援助热线,汇聚社会各界参与疫情防控志愿服务的合力。
筑起守护上海第一道防线
“战疫志愿者,我们需要你!”2月9日晚,一张海报图片在不少上海人的朋友圈里“刷屏”。浦东一家工业防护服企业5天实现转产医用防护服,却面临较大用工缺口,只能向社会紧急招募。不到一天,就收到了近千人报名,次日一早,第一批志愿者就“火线上岗”。
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是战场。根据基层一线实际需求,全市各级志愿服务组织落实落细服务,组织发动广大志愿者投入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如在社区参与体温测量、人员排摸、口罩登记购买、隔离安置、防疫宣传、楼道消毒,在交通枢纽和重要道口参与车辆疏导、信息登记、体温检测、秩序维护、外语翻译,在网络参与防疫辟谣、科普宣传、课程辅导、心理疏导等。
一线的工作或多或少面临着未知的风险,即便服务结束也许还要隔离14天才能见到家人,却没有人因此退缩。有人这样告诉担心自己的家人:“网上说上海人‘怕死’,谁不‘怕死’?但这些事情就算‘怕死’也要干,人人都不干,谁来守护上海的平安?”
“现在把口罩摘下来,脸上都有‘猫咪胡须’了——口罩印子。”石玉青是上海音速青年志愿服务中心的一名专业志愿者。面对返沪大客流,铁路上海站一线防疫人员紧缺,团队自1月29日便承担起对火车站数百人防疫志愿者团队的培训指导工作。这些志愿者24小时轮班待命,有人甚至曾连续工作近20天,共同筑起了守护上海大门的第一道防线。
在基层防疫一线,一大批优秀志愿者和志愿服务团队涌现出来。他们中有居家隔离期刚满就报名社区防疫志愿者的党员黄琼芳、“六亲不认”的“95后”道口值守大学生志愿者杨乐彦、一脱下警服就换上志愿者马甲的社区民警朱慧敏,也有市杰出志愿者领衔的志愿服务组织,如张志勇公益服务社团队、林浩普莱德青年应急救援服务中心,还有铁路虹桥站双语志愿服务分队、开辟“线上谣言粉碎机”的益社线上志愿小组等。
类似的感人例子不胜枚举。一个多月来,志愿者们以真诚奉献、不辞辛劳的服务行动,传递着城市的温度,守护着家园的平安。
“志愿邻里帮”成为共识
有几项统计数字值得关注:自1月28日市志愿者协会发布倡议书以来,上海志愿者网的日均访问量超过8.4万人次,一个多月里累计新增的注册志愿者人数达到55732人。疫情发生以来,“与其宅家闷得慌,不如志愿邻里帮”,已经逐渐成为上海好心人们的共识。
往年的3月5日,“全国最美志愿者”殷仁俊都会来到南京东路,参加这里的“学雷锋”志愿服务。为市民义务理发的善举,他已坚持了31年,疫情面前,他依然没有放下剪刀,而是带领团队走访医院、派出所和志愿者,为这些抗疫一线的人们免去一些后顾之忧。
志愿服务一直是上海一道靓丽的城市名片,“学雷锋”也一直是上海的光荣传统。从世博会的“小白菜”,到进博会的“小叶子”,“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早已融入了城市的血液,成为上海城市精神的基因。
当志愿者们为了城市的平安幸福勇敢“逆行”之时,也有更多的人在为他们献上关爱与祝福。
在程家桥街道的嘉利豪园小区,这些天出现了一个模仿朋友圈“刷屏”的无人值守保温柜而设立的“爱心投喂点”,向快递外卖小哥和志愿者们致敬。货架上的美食、点心,都来自小区业主的自发贡献。“小区封闭了,但温情不会封闭,感觉心里暖暖的。”一位在小区门口值守的志愿者感慨。
为确保志愿者自身安全,本市也在不断强化物资保障、培训指导与保险保障。截至目前,市志愿服务公益基金会已筹措捐款资金385.15万元,募集和采购防护口罩80.35万只、乳胶手套66.12万只送达武汉和本市各区文明办、志愿者协会,市志愿者协会也牵线光明乳业公司为火车站值守的志愿者送上光明牛奶4320盒、面包2160个等物资。同时,市志愿者协会在上海志愿者网栏目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培训课件,并根据疫情防控形势变化定期发布工作提示,强化岗前培训,普及安全防护知识,为志愿者安全有序参与志愿服务提供指导,参加全市参加疫情防控的注册志愿者还将获得最高赔付50万元的“守护志愿者特定保险”。
志愿者冲锋在前,居民看在眼里,还送来点心和口罩。
前不久,带领志愿者为社区独居老人和残疾人送口罩、为一线工作者赠送消毒物资的徐汇区凌云绿主妇环境保护指导中心的尚艳华,收到了一首居民发给她与志愿者们的散文诗。诗里这样写道:“如果疫情结束,我想给绿主妇妈妈们一个,大大的拥抱!谢谢你们,让我们安心。谢谢你们,让社区暖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