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面未找到_中国发展网

非常抱歉,您要查看的页面没有办法找到

返回网站首页
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新闻

关于浦东文化的一些思考

2020-03-04 13:44     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

韩可胜

浦东开发今年三十周年,我到浦东工作和生活有二十几年,不算最长,但也不算短。先后在浦东规划、建设部门和陆家嘴工作,后来在文化部门工作数年。现在一个很小的局部从事文化工作,更多的是以民间的视角、以文化从业者的身份,窥斑见豹,来看浦东的文化,仅仅代表我的看法,所以不权威,也未必准确、未必全面。

在我看来,浦东开发之前的文化,是城郊文化、江南文化、沿海文化、码头文化、工业文化以及少量红色文化的一个混合体。说海纳百川也行,但拔高了点。综合性,没有鲜明的特色就是开发开放前浦东文化的最大特色。

浦东开发开放后,浦东文化迅速起步。我觉得有三个方面比较突出,是浦东文化的软实力。

一是举全市之力,重量级的文化设施持续向浦东集聚。使得浦东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而不是像其他地方,文化发展常常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从浦东开发较早期建成的东方明珠、东方艺术中心、科技馆,到稍后建成的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浦东图书馆、奔驰文化中心、中华艺术宫以及跟国外合资的迪士尼等等,这些项目建成时都是上海的文化地标,有的在全国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当前还有一些文化大项目在建,比如上图东馆、上博东馆、美术馆、大歌剧院等。这些大项目的集聚,加上覆盖浦东的区域文化项目、社区文化项目,迅速提升了浦东的文化内容,使得浦东文化与浦东经济发展基本同步,而不是像其他地方明显会有一个滞后效应。

二是文化产业逐步兴起,但目前还是在“起”而没有到“兴”的阶段。“兴”古汉语本来就是起的意思。但如果把“兴”,与兴盛、兴旺等联系在一起,浦东还在路上。经历了三十年,浦东的文化产业逐步显山露水,比如出现了一些诸如阅文、喜马拉雅FM、沪江、B站等行业小巨人,有特色的、小而美的文化企业不胜枚举。比如我们上海江东书院,改革开放后上海批准成立的第一个书院,就是一个小(小得不能再小)而美的文化企业。但是文化产业还没有出现巨无霸,与金融产业、高端制造业相比,不能相提并论。比如深圳,腾讯是文化产业,万科是房地产业,腾讯胜过万科;华为是文化产业,当然统计上也可能归于高科技电子产业,招商是金融产业,华为胜过招商。上海目前还没有腾讯,没有华为,浦东应该为上海作出突破。确实,与政府主导的高强度文化事业投入可以立竿见影相比,文化产业有一个培育期。一方面要努力,一方面也要有耐心。

三是我特别喜欢的是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浦东开发开放文化,以及这种文化塑造出的浦东人。这是一种精神状态,是真正的文化。我到浦东之前在浦西工作,离开浦东后,又回到浦西,感受特别明显。在浦东机关干部、浦东创业者、浦东就业者身上,开放、平等、包容、进取、创新、效率……都很明显。比如说浦东机关干部,说敢为天下先,有些拔高,或许那只是一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追求,但确实视野开阔、愿意接受新事物,平等包容、效率也更高。我觉得,这种浦东的文化、浦东的人,是浦东的竞争力,是浦东生生不息的动力,是浦东的软实力,也是浦东的魅力。

我在浦东从事新闻管理工作时,有个很有才气的记者,叫汪生科,北大毕业的,他牵头写了一组浦东报道,序言那篇的题目叫“浦西是欧洲,浦东是美国”,我很赞成这个提法,很喜欢这个标题,可是,我再三权衡之后,不得不劝说他把标题改了,改了一个我根本不喜欢也根本记不住的标题。人们喜欢比较浦东浦西,浦东很漂亮,因为新和大气;但浦西生活很舒服,因为文化沉淀和无所不在的文化触角、文化末梢;可是如果工作,浦东更好。浦东前任区委书记沈晓明在清华大学演讲时即兴说,“如果你不能拼爹,浦东是你最好的选择”,这是当年的浦东金句。为什么呢,我理解,就是因为浦东开放平等包容的文化,以及由此创造的公平机会。

(作家、文化学者,上海江东书院创始人)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