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月16日12时,上海已经连续7日新增确诊患者为个位数,出现3次12小时无新增确诊病例报告。
与此同时,连日来上海有大批患者治愈出院。16日,上海又有16例新冠肺炎病例痊愈出院。至此,上海痊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例增至140例,占全市累计确诊病例数的四成以上,其中包括4例患儿。
新增病例、痊愈病例的数据出现积极变化和趋势,令人鼓舞。这样的阶段性成绩,对于上海这么一个超大城市来说,特别是在近期的返程复工大潮之下,显得难能可贵。
上海是怎么做到的?疫情防控不只是医药卫生问题,而是全方位的工作,是总体战,各项工作都要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支持。在上海,医疗救治、道口查控、社区防控、有序复工,“四管齐下”堪称关键。
医疗救治:阻击疫情在最前线
医疗救治,毫无疑问是疫情防控的最前线。长期不松懈的公共卫生管理、高质量的医疗水平、一支有能力有担当的医护队伍,是救治工作的根本保障。
记者从定点收治新冠肺炎成人患者的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获悉,上海确诊患者的危重症比例,始终在全国处于较低水平。在上海市卫健委和申康医院发展中心的组织协调下,来自华山医院、瑞金医院、中山医院、仁济医院、市一、市六、市十等三甲医疗机构的感染、呼吸、重症医学等领域专家和中心医务人员并肩作战,对每一位患者开展规范治疗、精心护理。
疫情暴发以来,全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成员卢洪洲教授一直睡在中心,他告诉记者:“我们不断摸索总结重症患者的救治经验,在努力下有多名患者脱离了危重、重症,相信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战斗。”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李锋领衔的“体外膜肺氧合”ECMO团队为患者筑起生命防线。防护服上套手术服、两层手套外再加无菌手套,手的活动受限,面罩在脸上,现场沟通也听不清……李锋和队友们的动作仍然又快又稳:“我们已经将可能遇到的情况模拟了数十遍。
此外,中心应急病房配有两名中医医生,90%以上的患者接受了中医药治疗。应急病房中还入驻了心理医生,定时查房。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心境障碍诊疗专家陈俊从大年初二起在中心工作了15天,目前正在隔离观察中,他告诉记者:“平稳的心态有利于降低烦躁和焦虑,提升患者自信心,促进治疗。”
除了定点收治机构,上海110家发热门诊、240多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构成了防治新冠疫情的坚强防线。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日前接连收到了来自新冠肺炎患者和家属发来的感谢信。这位患者于春节期间在仁济南院发热门诊确诊,后转至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治疗,目前已康复出院。当时,这位患者确诊后“感觉世界已经崩塌了”,是感染科护士长沈喜和张煜护士等医务人员在他隔离后,不断耐心开导和详细介绍,使他认识到病毒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由于病情有传染性,家属无法陪伴照顾,又是护士们给他送饭送水,在生活上有任何需要都是随叫随到。
医者仁心,正在得到患者和社会的真情回馈。14日,28例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出院。在得知康复者血浆能用于疾病的治疗和研究后,已有6位康复患者响应号召,愿意捐赠自己的血浆,为抗击疫情献出力量。患者刘某某说:“我是轻症,痊愈后血浆中含有抗体,能帮助重症患者抗病毒和消炎症。我们得到了帮助,也想帮助其他患者。”
在一个个好消息陆续传来时,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副院长、疫情防控公共安全卫生专家组成员吴凡的“三个千万”依然萦绕在人们耳边:“千万不能麻痹大意,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千万不能放松措施。”
道口查控:依法严管在第一道防线
入沪交通道口是第一道防线,既要严格依法防控,又要保障平稳有序流动。
疫情暴发以来,上海持续依法夯实道口管理。上海市公安局副局长陈臻表示,按照上海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严格落实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通告》,上海市高速公路省界陆路道口对来沪人员一律测量体温并申报相关信息、对来自重点地区的人员一律实施隔离观察。在此基础上,对无居住地、无明确工作的,实施暂缓入沪措施。上海市公安机关全警动员投入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严防死守入沪通道,助力切断输入性风险。一是全覆盖实施道口查控。二是提高道口通行效率。三是守牢其他入沪通道。除陆路通道以外,全力做好铁路、机场、水路等入沪通道防控工作。
道口防控是全员防控。在G50高速金泽检查站前,青浦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青年志愿者突击队的志愿者、在宝山区工作的教师陈颖手持二维码,为入沪车辆的人员提供扫码和咨询服务。据了解,自1月27日起,上海市青浦区抗击新型冠状病毒青年志愿者突击队24小时轮流驻守在多个高速检查站,被称为“行走的二维码和告示牌”。他们持续开展来沪车辆登记、来沪人员体温测量、防疫宣传等志愿服务工作,目前已有近500名青年加入,1000多人次上岗服务。
道口防控,需要全国一盘棋,力行一体化防控。在长三角一体化持续深入推进的基础上,有关毗邻地区不断加强联防联控。上海市嘉定区与江苏省昆山市签订《嘉昆两地联防联控备忘录》,双方携手“跨省市作战”,在严控疫情的基础上,方便两地居民跨省市上下班通勤,帮助两地企业复工复产,竭力降低疫情对区域经济的影响。上海市金山区与毗邻的浙江省平湖市、嘉善县三地,则共同推出“两书一证”人员车辆互认通行机制。
社区防控:精细化管理守底线
社区防控,是最后一道防线。科学依法防控是指针,精细化管理、人性化服务是关键。
14日,上海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下发《本市居民区(村)疫情防控管理操作导则》。《导则》明确,要严格住宅小区入口管理。对所有的住宅小区,出入口要设置检查点,全天候值守;人员逢进必测温、必记录;对体温异常人员及时报告、移送。要严格来沪返沪人员登记和重点人群管理。对重点地区来沪、返沪人员中无发热等症状的,严格实行为期14天的居家隔离健康观察,配合相关管理服务,在此期间一律不得外出。居(村)委会要协助社区医务人员落实居家隔离健康观察人员医学监测。《导则》同时明确,严格社区公共场所和设备管理。
社区防控,“黑科技”在发力。徐汇区近期推出的“看家护院、邻里互助”疫情防控系统,包含了疫情防控的方方面面,从口罩预约、返沪人员管理到沿街商铺管理等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全方位保护市民安全。
“您好,请扫码录入信息,鉴于您是重点地区返沪人员,根据相关政策法规,需自行居家隔离,并每日两次如实填写体温。”小王从外地回到位于徐汇的住处后,立即收到了这样一款小程序和严格的隔离规范。这段时间里,监测小王是否如实居家隔离并上报体温的,是疫情防控系统中的居民信息登记和居家观察服务功能。
除了这些“硬性”措施,系统更有关怀的一面,“居家观察服务”功能就是如此,在家隔离者每天需要早晚上报体温数据至系统,而在隔离期间需要哪些服务,比如买菜、购买日常生活用品等,皆可通过该功能上报,居委、物业收到上报信息后会送货上门。
老弱病残、鳏寡孤独,皆有所护。“阿姨,出门一定要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最近感染人数还在逐步攀升,大家要注意防护,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可以拨打手机哦!”……这些温馨的话语出自闵行区古美路街道养老顾问服务群。由于原本负责照料的女儿手臂骨折,古美路街道某社区一名95岁的高龄独居老人成了为老服务志愿者们关注的焦点。志愿者们每天轮流送饭到家,让老人顺利地度过了新春佳节。据悉,针对社区特殊老人的疫情防控,闵行区民政局建立了孤老名册,落实结对责任,努力让每一名高龄、困难、独居老人感受冬天里的温暖。
有序复工:精准防控在生产线
随着陆续复工复产,在最活跃的生产线上,“复工+防控”成为上海各大商圈、园区和众多企业的主题词。
复工企业的防疫,功夫高下全在细节上。位于金山区山阳镇工业园区的上海艾录包装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为医药、食品、大型化工行业提供外包装的生产制造商。近段时间,公司急需为疫情防控相关企业提供外包装产品,于10日按时复工。公司董事长陈安康介绍说,复工这些天来,企业员工按照不同部门,在一定时间段内错时分批上班,每位员工首先接受额温枪测温,如果额温枪测试超过36.6度的,再进行耳温枪复测,如果耳温枪仍超过36.6度,就用体温计进行再测量,确保进厂员工体温人人正常。每位员工进厂时领取两个口罩,上午、下午各使用一个。
至于每个厂区100多人的用餐问题,这家企业的考虑也是细而又细。走进公司食堂,一张张餐桌被包装成了“办公桌”的模样。公司利用企业生产包装材料的优势,用厚厚的纸板把餐桌隔开,纸板上都覆上了一层塑料膜。员工在中午的就餐时间段内分3批吃饭,进门前都要洗手消毒、量体温,每桌限坐1人。除了吃饭之外,其余时间“全程口罩”。员工用餐完毕后,由食堂工作人员马上对餐桌进行消毒。公司还在车间门口放置了消毒药水,工人进车间前必须要洗手消毒。
在陆家嘴、南京路等中心城区,很多写字楼、商务楼在平时都是税收“月亿楼”“十亿楼”,是实现经济“亩产”高产的主力军。复工以来,这些地方的运转正在逐渐恢复。同时绷紧的,还有防疫这根弦。
在静安区南京西路街道的兴业太古汇,白领收到了一份“战‘疫’宝典”:“为减少拥挤和排队,我们将在星期一至星期五对不同楼层的工作时间进行修订……”非常时期的非常举措也正在执行:每部电梯一次只能乘坐6人,每隔15分钟消毒电梯按钮,安排7700多名员工的用餐排序……从总体布局到“紧抠细节”,这座楼宇为让员工安心办公动足了脑筋。
党建联建发挥作用,将各方力量统筹起来,形成联防联控强大合力。同时,楼宇管理方与园区、物业单位加强沟通,将企业复工情况悉数掌握。“在区、街道的指导下,我们建立了党建责任区包干机制,对入驻企业全覆盖排摸排查形成疫情防控细分表,帮助企业既有序复工,也严格筑牢‘防疫线’。”静安高和大厦联合党支部书记董海利说。(杨金志 仇逸 袁全 李荣 刘颖 黄安琪 郭敬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