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准最高标准、最高水平,上海正在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进行一系列改革,而法治环境建设是其中重要一环。上海市人大监察司法委日前首次公开的《加强司法保障优化营商环境调研报告》指出,上海在破产领域的一系列创新做法、探索,助力“办理破产”这一指标在最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报告中提升10位,目前位居全球第51名。对标更高标准,未来的指标进阶之路将更考验上海智慧。业内专家一致认为,下一阶段指标提升的关键在于提升破产管理专业度,营造更公平有序的法治环境。
去年10月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升至第31位。其中,“办理破产”这一指标排名上升10位,位居全球第51。在不少业内专家看来,这一指标名次的跃升十分“令人意外”。
报告指出,上海过去几年着力破解破产案件“立案难”突出问题,统一破产原因识别机制,加大执转破力度,严格按照破产立案登记制的形式审查标准依法立案,不设任何其他条件的隐形门槛干扰和阻挠破产案件受理,破产案件数量成倍增长,已形成畅通立案受理的理念和机制。
2019年1月至9月,上海共受理破产案件463件,同比上升76.7%。一大批僵尸企业通过破产途径合法有序退出市场。同时,通过引导当事人通过“债转股”和公开市场招募重整投资人等方式,上海不断提高破产重整的成功率和债权回收率。近两年,上海依法办理的重大破产重整案件中,担保债权人的清偿率均达到100%。
市人大代表、上海市君悦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刘正东认为,破产制度不应被“污名化”,对经营确有困难的企业及时进行破产拯救也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之一。然而,从目前看,上海的破产保护理念仍有所欠缺。一般企业都不愿意轻易进入破产程序,甚至还有不少经营不善的企业因为不了解破产制度就一直拖着,最终拖无可拖。
在刘正东看来,导致这一现象的症结之一是目前许多破产管理人仍然不够专业。大多数破产管理人都“只会清算不会盘活”,直接导致企业破产后很难进行重整,也因此带来不少连锁的社会问题。
报告表明,进一步推动破产管理专业化,上海完全有天赋也有能力。上海司法系统已相继成立铁路运输法院(检察院)、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以及自贸区、破产、环境资源等专门法庭。与此同时,上海还组织了一支法律功底深厚、外语能力较强、熟悉国际规则的商事办案队伍,为营商环境的司法服务、保障和未来的可持续、高水平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除了破产管理人亟待专业化之外,报告指出,破产制度目前仍有许多短板有待补齐。
市人大代表、上海普世律师事务所党支部书记李向农在实践过程中发现,不少企业在申请破产程序时已丢失财务账册等重要资料,使得后续追偿环节很难启动。此外,在法院审理过程中,超标准冻结企业资产的情况屡屡出现。
在课题组组长杨力看来,这些问题其实都指向了我国破产制度和司法实践的核心——确保债权人的公平待遇。不过,从优化营商环境角度而言,未来的破产制度需要把更多关注度投向促进改善经营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破产制度的经济效益,在破产启动、程序加速、庭前重组、运营管理、权利保障、成本降控、市场培育、专业机构设置等环节进行更精细化的通盘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