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上海在开年之际召开全市性的大会,出台的改革方案从1.0版升级到3.0版;这项工作,不是一般的抓项目促投资,而是事关城市竞争力的关键举措——优化营商环境。
在国家发展改革委最新发布的《中国营商环境报告2020》中,上海成为15个标杆城市之一。在今年抗击疫情的特殊背景下,上海紧抓优化营商环境不放松,并把疫情期间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化成经验,为城市经济复苏和功能提升注入更多确定性。
从“特斯拉速度”到“腾讯速度”
“当年开工、当年竣工、当年投产”的“特斯拉速度”,是上海营商环境的金字招牌之一。2020年,这个标杆再次被刷新。
从正式签约,到土地摘牌,仅用了58天——2020年年中,总投资超150亿元的腾讯长三角人工智能超算中心项目在上海松江区举行摘牌仪式。对于新项目创造的“腾讯速度”,腾讯超算中心项目负责人李佳竖起了大拇指:“项目进展远超预期,既节省了成本,又帮助企业尽早拥抱5G风口。”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体现在“久久为功”上。今年上半年,《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颁布实施。79条政策任务中,70条启动了制定细则等动作,做到“条条有落实、款款有进展”。
“疫情期间,上海又推出覆盖跨境贸易、财产登记等11个领域的数字化服务应对举措,目前这些举措均已实现常态化。”上海市发改委副主任朱民说。
如果说招商引资是“术”,优化营商环境就是“道”。三年持之以恒的努力,正在产生“润物细无声”的变化。
疫情背景下,今年上海经济发展的两个“活”令人瞩目:外商投资持续活跃,前三季度上海实际利用外资155亿美元,在去年同期增长13%的高基数上继续增长6.1%;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前三季度上海日均新设企业1604家,同比增长12.2%。
从职能部门“单个事”到服务企业“一件事”
今年下半年,世界银行发布专题报告,充分肯定中国优化营商环境的成就。从2018年世界排名第78位,到2020年世界排名第31位,近三年中国的营商环境排名跃升了47位。世行评价的中国样本城市包括北京和上海,其中上海权重达到55%。
进步的不只是排名,更是政府服务的理念。
“我们发现,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价的10个重要指标,无论是开办企业,还是获得信贷,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局限于某一条线的改革,而是同时涉及多个政府部门。”朱民说。
以开饭店为例,在办理人看来就是“一件事”,却涉及市场监管、酒类专卖、绿化市容、消防4个部门的6个审批事项。通过流程重构,上海将4张申请表融合成1张,再通过调用电子证照等措施,将办理时间从58个工作日缩减到10个工作日。
对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的办事流程进行系统性重构,把职能部门“单个事”,变成服务企业“一件事”,是今年上海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的攻坚重点。今年年初,上海公布了14个“一件事”清单,包括企业纳税缴费、新能源汽车专用牌照申请等等。目前,这些“一件事”事项正在陆续上线。
让企业群众从逐个“找部门”,变为直接“找政府”,已成为上海全市上下的行动自觉。
浦东新区要求,行政服务窗口一线受理人员“只说YES不说NO”;普陀区提出,要让企业感受“人靠谱,事办妥”;奉贤区推进“无科层”审批改革,提倡“马上办、就地办、提前办” ……
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
吉凯基因是张江的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为登陆科创板,企业决定抓紧时间完成股份制改革。按正常流程,股改需要提交公司股东会、董事会签署的多项决议文件原件,可吉凯基因的好几个股东在湖北,受突如其来的疫情影响,股东很难集中开会。
吉凯基因相关负责人介绍,关键时刻,浦东新区推行“远程身份核验”系统,同时叠加“容缺办理”制度,帮助企业解了燃眉之急。目前,吉凯基因已顺利改制并领取了新的营业执照。
“我们越来越感受到,制度已经成为土地、劳动力、资金之外新的生产要素,营商环境所体现的制度优势是高质量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上海市发改委营商环境建设处处长卢爱国说。
直面疫情挑战、着眼长远发展,上海市委市政府近期提出,全力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对上海这座超大城市来说,数字化不仅是产业发展的趋势,也是创新城市治理和优化营商环境的方向。
朱民表示,下一步上海优化营商环境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推动更多企业服务事项在长三角“一网通办”;启动《上海市优化营商环境条例》修法工作;上线电子印章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扩大应用范围……依托先进数字科技,最终实现从“企业找政策”到“政策找企业”的转变。(何欣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