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导报、中国发展网讯 记者缪晓琴报道 “您好,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在上海电信10000号座席大厅,这句温和的开场白此起彼伏,这不是流程式的问候,而是连接着电话和屏幕那头电信用户的急难愁盼。
上海电信10000服务平台
从熟悉的10000号,到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得到电信服务;从主要面向国内用户到多语种服务,外籍用户通过语音、文字等多种方式获取帮助;从语音客服、文字客服的传统服务到手语专席,听障用户在“无声的对话”中解决通信需求……
这不仅是技术迭代的轨迹,更是一场以用户为中心、用温暖贯穿始终的服务革新。上海电信10000号的每一步进阶,都将科技的便捷与人文的关怀深度融合,编织起一张覆盖全场景、全人群的服务网络。
作为最基础、最经典的服务形态,打10000号曾是电信用户解决问题的“第一选择”。虽然现在服务渠道多样,但语音客服依然是很多用户,尤其是老年用户的“定心丸”,这是老用户对10000号最熟悉的信任”。
语音客服:
那一份最熟悉的信任
“我的手机突然打不出电话,网也上不了,怎么办?”10000号里传来一位76岁老人焦急的声音,手机“失灵”让他慌乱。“咱们一步一步来,肯定能弄好。”客服人员一边安慰老人一边查找问题,并很快锁定症结——手机某个功能需重新设置,于是客服人员在线指导老人,每一步都等老人确认了再往下走,终于手机通信恢复正常。电话里,老人连声感谢,事后还专门打电话来表扬客服人员。“电话不能用,我急得心跳都不行了,她特别有耐心地教我,太感谢了。”
语音客服
为了更好地满足老年用户的需求,65周岁以上的电信用户拨打10000号,无须在语音导航里“绕圈”,可以直接进入人工座席。适老专线的客服人员把“耐心”放在第一位,要让老人觉得打这个电话,问题就能有着落。
“Your service is relatively fantastic!(你的服务真是太棒了!)”电话那头,一位外籍用户的声音里满是雀跃与感激——就在几分钟前,他还在为预付费融合套餐的充值问题而焦急,如今宽带顺利恢复,困扰已烟消云散。这声真挚的夸赞背后,藏着一段在“杂音与断连”中铺开的故事。
那通来电的开端并不顺利,电流杂音时不时钻进听筒,用户的诉求在断断续续的卡顿中零碎传来,“套餐……充值”“宽带……用不了”“想现在……解决……”每一句话都要隔着“沙沙”的干扰反复确认。客服人员却没有丝毫急躁,放缓语速,用清晰温和的声音引导,“您想为套餐充值,对吗?”“别着急,我们慢慢说,确保帮您一次解决”。
为了不让信号问题耽误用户,客服主动梳理关键信息:先确认用户的套餐账号,再一步步告知用户充值操作步骤,每说一步就停顿片刻,等用户确认。遇到用户因信号问题没听清,更是耐心重复,用更通俗的表述拆解流程。当系统显示充值成功、宽带恢复连接的瞬间,客服第一时间告知用户:“您的宽带可以正常使用了,后续有任何问题,随时联系我们。”
正因这份在“不完美通话”里的主动与耐心,才有了那句满是真诚的夸赞,它不仅是对一次服务的认可,更是对跨越障碍、用心解决问题的温暖回应。
文字客服:
为服务注入智慧的力量
两只手在键盘上飞快地打字,电脑屏幕上并排陈列着5、6个闪烁的对话窗口,每个窗口里是不同用户的咨询……这是文字客服的工作日常。对用户来说,通过文字客服,能回看没记住的步骤,在不方便语音通话时,也能咨询解决问题。
文字客服
为提升服务效率,文字客服团队引入了智能辅助工具:当用户提及“国际漫游”“账单查询”等关键词时,系统会自动跳出高频回复语,客服人员只需一键选用并稍作修改,就能快速响应;面对“一对五、一对六”的多线服务,客服人员凭借“一心多用”的能力和对业务的熟练掌握,在不同用户的诉求间灵活切换,既避免混淆,又保证每一位用户都能得到及时回应;遇到复杂问题时,文字客服还会通过“自动填单”系统,将用户诉求精准归纳并生成单据,确保问题无缝流转。
文字客服是“一对多”服务,最考验的是专注力和反应速度。之前,一位外籍用户多次申请某业务却总是操作失败,于是通过文字客服寻求帮助。由于文字客服团队的日常工作语言主要是中文,面对沟通壁垒,该如何解决问题?这位客服人员利用即时通讯工具里的翻译功能,开始了这场“特别”的对话。她将用户的英文翻译成中文,理解诉求后再将解答翻译成英文回复过去。一来一回间,不仅精准地找到了问题症结,更用这份耐心和诚意,帮用户解决了问题。
这样的服务并非个例,现在文字客服团队逐渐将翻译工具常态化应用于外语咨询中,梳理通信领域高频业务术语,组织培训,确保业务术语翻译精准、沟通逻辑清晰。如今,10000 号文字客服月均处理英日韩等外语服务超1000单。
从“一对一”到“一对多”,不是简单的数量叠加,而是服务效率与质量的双重升级。
视频客服:
以“面对面”传温情
当用户需要办理实名认证、补换卡等需“确认身份”的服务时,为了让用户少跑一次营业厅,10000号视频客服应运而生,解决了线上服务“身份核实”的难题。
视频客服
一位用户为孩子买了一个电话手表,需新增一张电话卡,但套餐里电话卡已经满5张,他想把母亲的电话卡过户出去。“我和母亲离得远,还要上班,对于什么时间去哪个电信营业厅办理很是纠结。后来我知道线上可以办理,趁着去看望母亲,我们一起通过视频客服在线完成了过户。”这位用户实实在在感受到视频客服的便利,他既不用请假,年迈的母亲也不用特意去营业厅。
视频客服最特别的是“看得见”,客服人员的表情、语气都会影响用户的感受。视频客服将“看得见的微笑”呈现在屏幕上,用可视化的互动缓解远程服务的“距离感”。
一次,一位老年用户在办理补换卡业务后,因预留联系方式有误导致配送失败,万分焦急地拨打了视频客服。客服人员看到老人紧锁的眉头,放缓语速,用温和的语气把信息变更拆解为简单的步骤,一步步引导老人核对信息,很快完成了重新配送安排。“小姑娘笑着跟我说话,一步步教我,我一下子就不慌了。”这位用户言语里满是感激。
对于残障用户,视频客服更是搭建了“无障碍服务通道”,早在2022年11月,10000号手语客服专席上线,听障用户通过视频功能接入专席,就能与经过专业培训的手语客服“面对面”交流,让听障人士既看到电信客服人员的微笑,也听到来自电信的“声音”。视频手语客服上线后,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听障人士办理电信业务的障碍,让特殊群体感受到“被看见、被重视”的温暖,成了为民服务的“可视化”标杆。
数字人“小翼”:
24小时在线,业务随时办
“小翼,我要办理补换卡业务……”打开“中国电信上海客服”微信公众号,进入“数字人客服”,对着屏幕说出需求,上海电信的数字人“小翼”就会响应,用语音和动画指引用户办理业务,24小时在线的“小翼”能承担补换卡、报障、移机等13种业务。
数字人“小翼”
诞生于数字人时代的“小翼”,现在不仅实现了“多轮对话”“自动下单”等功能,更通过人性化的设计,让智能服务告别“生硬冰冷”,既有科技的“速度”,更有人文的“温度”。
相较于传统自助服务的“多按键多步骤”,“小翼”的交互更自然、更简单,当用户说出自己的需求后,“小翼”会通过自动语音识别确认用户的话语,比如当用户说办理国际漫游业务,“小翼”会继续和用户互动,确认用户是查询国际漫游功能,还是开通/关闭国际漫游,抑或了解国际漫游资费。在明确用户的具体需求后,通过一系列流程,“小翼”最终调用自动下单能力,让用户在和“小翼”的对话中,需求一步步得到满足。
“小翼”不是为了替代人工,而是为了给用户多一个选择。老年用户怕复杂操作,“小翼”就多问多引导;外籍用户有语言需求,“小翼”可以支持多语种;甚至连“小翼”的口音,都是录了两三个小时的真人声音,避免机械感。
除了线上服务,“小翼”还在浦东机场国际到达层的电信营业厅,用英日韩三种外语为外籍用户介绍短期卡业务;在武宁南路电信营业厅和上海影城的 “Hello 老友亭”,“小翼”提供账单查询、补换卡服务,用户通过屏幕就能拿到新卡……
为了让“小翼”更有“温度”,上海电信研发团队在细节上反复打磨,拓展更多实用场景,让智能服务真正“懂用户、暖人心”。
语音客服的耐心、文字客服的智慧、视频客服的温情、数字人客服的智能,构成了上海电信10000号“全场景、全人群、有温度”的服务体系,成为用户身边“看得见、听得见、信得过”的通信服务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