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聚焦东方 > 名家

重走千里“南宋理学路”|浙学名山:明招山下的回望与遐思

2024-09-27 11:10     中国发展网

640

中国发展网讯  南宋乾淳年间,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南宋理学家们在浙闽赣间穿梭往来、论学问道,隐约闪现出一条连贯千里的“南宋理学之路”。淳熙二年(1175)春夏之交,吕祖谦入闽访朱熹,过三衢,游五夫里,合编理学巨著《近思录》,主持“鹅湖之会”......

这条理学路,赋予山峦水色新的生命,熠熠生光,弥久不衰,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笔丰富可观的遗产。

这趟载入中国思想史的风雨行程,有《入闽录》为记。800多年后,我们读吕祖谦《入闽录》,重走这条“南宋理学之路”。追寻先贤踪迹,探访浙学渊源,体察理学体系构建中浙学的贡献。

南宋淳熙二年(1175)7月初,39岁的吕祖谦兜兜转转2个多月,完成“入闽之行”。回到金华后赶紧写信永康的“小兄弟”陈亮,相约讨论学术:福建回来已近半月,“疲损犹未甚舒”,月底返回明招山-----

从金华出发,穿梭于浙闽赣,传播理学薪火。重返武义明招山的吕祖谦,早已名动天下。

今天,我们站在明招山下,重回“明招讲院”,回望千里迢迢的“南宋理学之路”,似乎能看到先贤大儒伟岸的身影,正沿着崎岖山路缓缓走来;能听见浙学先驱振聋发聩的呐喊,在明招山水之间久久回荡。

这年夏天,回到明招山的吕祖谦更忙碌了。

林木茂盛的山间,吕祖谦正忙里偷闲研读、标抹《资治通鉴》,朱熹的来信打断了他的思绪:“此书若欲行之,须更得老兄数字,系于目录之后,志丁宁之意为佳。”信的内容是讨论《近思录》内容增删事宜,并邀作序。

吕祖谦在山里呆了没多久,两年前遣散的学子,又多来从学。“入闽之行”与朱熹、陆九渊等当世大儒的交游,自然是绕不开的话题。“元晦(朱熹)英迈刚明而功夫就实入细,殊未可量;子静(陆九渊)亦坚实有力,但欠开阔耳。”这是吕祖谦对朱、陆的评价。有学者认为,学术上兼容并蓄的吕祖谦,也是朱熹“闽学”东渐,陆九渊“心学”崛起的有力助推者。

南宋时,流行请名家撰写修城、修桥记和墓志铭。马光祖在给父亲马正己写的墓志中愧疚地写到:“未能乞言于当世名卿,姑叙其梗概纳诸圹,其以识终天罔极之恨也。”可见,请得名儒字墨,是件荣耀的事。吕祖谦生性敦厚,很少拒绝润笔。这一年,仅《年谱》记载,他就应学侣、门人请求,撰写墓志铭、挽章15篇。还为台州州守赵汝愚写《台州修城记》、抚州州守赵烨写《抚州新作浮桥记》。

吕祖谦古道热肠,与朝中许多大员私交甚好。这年叶衡罢相回婺,他赶紧从明招山赶去看望;与当朝丞相周必大书信往来,竭力推荐门生。这一年,吕祖谦还为朱熹儿子朱塾张罗婚事,幼弟去世明招营葬,与张栻、朱熹、陈傅良、陈亮更是书信往来论学不绝------总之,忙成了“超人”。

淳熙三年(1176)春天,吕祖谦与朱熹赴约开化“包山之会”。可以说10月前,吕祖谦延续着上一年做学问的节奏。10月底,因礼部侍郎李焘推荐,自会稽经明招山归婺的吕祖谦收到了朝廷的诰命:除秘书省秘书郎、兼国史院编修官,重修《徽宗实录》。吕祖谦匆匆赴任临安。

这一走,吕祖谦从此很少再回明招山,开启了近4年的皇室文献“临安编选”。《中兴馆阁书目》《皇朝文鉴》等深刻影响后世的皇皇巨著相继出炉。

淳熙四年(1177),吕祖谦精心准备,给孝宗皇帝上了道《轮对札子》,直抒胸臆大胆喊出:“文字可观而武绩未振------此独运万机不可不察也”。家国情怀一览无余。淳熙五年(1178),吕祖谦任殿试考官,兼权礼部郎官。“永嘉学派”集大成者叶适正好中进士榜眼,陈亮趁机打趣:“正则(叶适)才气俱不在人后,非公孰能契而成之。”

这段时期,是吕祖谦政治文官生涯高光时刻。

伫立明招山,山风裹挟着寺庙的梵音和讲院的远古书声。

吕祖谦与明招山的关系,主要分为:明招山吕祖谦家族墓地;吕祖谦讲学与“明招文化”之生成。

先说说吕氏族葬。

绍兴十六年(1146),吕祖谦祖父吕弸中,卒于次子吕大伦武义县丞官舍。遂临时葬于明招山,这是吕氏家族埋骨明招山第一人。据出土的《宋吕弸中圹志》,可知当时并无将明招山作为永久性葬地的规划。

绍兴二十三年(1153),吕用中将吕祖谦曾祖吕好问棺柩自桂林迁来,成为明招山的祖坟,明招山吕氏家族墓地自此初具雏形。绍兴三十一年(1161),朝廷赐惠安院(明招寺)为吕好问功德坟寺,则是吕氏家族墓地真正形成的标志。

这是一场理想主义者的族葬。凡五代家族成员(包括少数“之”字辈第六代成员),从南宋初至元代,吕氏族人悉数聚葬于此。据明人阮元声编《宋东莱吕成公外录》载,明招山有“坟九十六处”,是江南地区规模空前的大型家族墓地。

再来讲“明招讲学”。

吕祖谦中进士第后,他学术思想的成熟期,很长一段时间生活在明招山。

乾道二年(1166)十一月至次年,吕祖谦丁母忧,在明招山讲学。《宋史·吕祖谦传》:“丁内艰,居明招山,四方之士争趋之”。吕祖谦对儒家经典和举业的教育有独到心得。乾道八年(1172)吕大器卒,吕祖谦在明招山服丧,诸生闻风而至,又重新集结,前后达三百人之多。

吕祖谦明招讲学,选《左传》文168篇,编著《东莱博议》,边写边教,指导考生赴试科场。《东莱博议》流传极广,堪称明清时文之先声。山居期间,“永康学派”代表人物陈亮,“永嘉学派”之集大成者叶适,曾来明招山论学。吕祖谦学说奉行“讲实理、育实才、求实用”的理念,陈亮主张义利并重的“事功之学”,叶适讲求功利的“经制之学”,三人具有接近的价值取向。唯吕祖谦辈分高、人格魅力突出,学术影响力超群,被公认为“浙学”领袖。

因为吕祖谦生活于此、讲学于此、著述于此、论道于此、葬身于此,吕祖谦、陈亮、叶适“浙学三巨人”相会于此,明招山是实至名归的缅怀吕祖谦之圣地,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明招山是武义的历史文化高地,南宋“浙学”思想学术的文化高地。

今天,我们该如何从优秀的浙学传统文化中寻求智慧,以浇灌当下?

先来捋一捋什么是浙学?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吴光说,狭义的“浙学”概念,是指发端于北宋、形成于南宋永嘉、永康、金华地区的以叶适、陈亮、吕祖谦为代表的浙东经史之学(或称“事功之学”)。广义的“浙学”概念,指的是渊源于古越、兴盛于宋元明清而绵延于当代的浙江学术传统与人文精神传统。这种人文精神反映了浙江文化底蕴的深厚,不仅在浙江发展史上发挥了巨大作用,而且正在成为推动现代浙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精神动力。

“求实、批判、兼容、创新”,是“浙学”的基本精神。浙江师范大学教授慈波认为,浙学传统的“兼容并包”“经世致用”等核心精神,在吕祖谦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吕祖谦“当如身在其中”“有因有革”的历史观,和他“育实材而求实用”“因材施教”“求同存异”的教育思想,时至今日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会长董平说,朱熹、吕祖谦、陆九渊构成了南宋学术的“铁三角”,这三个人物的共同出场,才代表了南宋学术界的整体面貌,代表了理学建构所最终呈现出来的三重结果。吕祖谦作为“婺学”宗师,是陈亮、叶适、陈傅良等人共同服膺的学友和师长,婺学是以经世致用为主要特征的“浙学”之核心。

我们又该如何向古圣先贤接通文脉,找到最核心的浙学资源和“破题”路径?

吕祖谦+明招山,无疑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浙学名山”!

有学者认为,应以明招山吕祖谦家族墓地的“考古遗址公园”建设为依托,抓住考古和历史研究的风口,打响吕祖谦与“浙学名山”这一品牌。建设“浙学博物馆”,将明招山考古遗址公园打造成宋韵文化高原上的高峰。

欣慰的是,前不久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培育名单公布,“武义南宋明招文化园”建设项目入选。

关于浙学之源,关于吕祖谦,已融入悠悠明招山。

重走千里南宋理学之路,满心敬畏,一路欣喜。

敬畏的是,吕祖谦作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大咖,呕心沥血疾驰于理学之路;欣喜的是,理学大厦基石里,我们看到了浙学的一砖一瓦。

吕祖谦,无疑是浙学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学者。他是一位富有历史感的人,他的历史哲学,让历史人物由此“活”了起来。董平说,有历史感的人才可能有现实感,有现实感的人才可能产生关于现实的使命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正是“事功”的本原。(郑嘉励、朱跃军)

640 (1)

640 (2)

640 (3)

640 (4)

640 (5)

640 (6)

【责编:倪珺】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相关文章